目前分類:總體經濟 (1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經濟成長基本依靠資本、勞動力、技術進步與創新等元素所驅動。但是進步與創新,在國內生產GDP的統計上,無法完全揭露,以致造成經濟成長指標失真,並有低估的現象。譬如,一支智慧型手機,因為技術不斷創新,現在的品質比起五年前要高出許多,但價格卻更便宜。所以製造這支手機,對於經濟成長的貢獻,卻遠不如五年前。因為GDP的計算,只能依照貨幣價值統計,所以呈現逆向衰退,而手機的品質與功能,所帶來之好處,卻是成長的。

其他有如電腦、掃地機器人、成衣服飾等都是如此。這就是科技創新,讓大家能夠以更低的成本,享受更多的福利,卻無法充分反映對經濟的貢獻。一般而言,創新的初期,因為價位高,對經濟成長的貢獻也高。隨著技術普及,競爭者加入,價格開始滑落,滲透率提升,消費需求也隨之增加,雖銷售總值仍能維持成長,但對經濟成長的貢獻開始減緩,惟仍保持正向。當產品生命週期進入成熟期,產品利潤變的極其微薄,對經濟成長的貢獻,一年不如一年。多年前HTC宏達電,在智慧手機市場風光一時,對台灣的經濟成長貢獻,曾經高達0.5個百分點。今天國內手機製造商群雄並起,但是整體利潤持續下滑,對GDP的貢獻反而遠不如前。

同樣,透過世界貿易分工整合,讓全球生產鏈,以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大量生產,消費者可以較少的花費,享受相同的商品。這種全球運籌模式的創新,讓產品超乎想像的便宜。但是因為產品的單位生產附加價值減少,必須依靠需求量的增加,以維持GDP的持續成長。可是只要整體消費需求不再成長,總產出就會停滯。這也是為何全球各國經濟,普遍陷入L型低成長的道理。中國大陸過去一直扮演世界工廠,當全球需求減退,立刻反映在GDP的成長當中。但是消費面所獲得的利益,卻不曾在統計數字中被揭露。

至於在商業模式的創新,效果亦是如此,因為創新導致產銷過程的效率化,或傳銷層次減少,使產品服務與價格同步降低。剛開始時,會帶來銷量的增加,造就了GDP的成長,一旦需求到達飽和,就會停滯。但是創新過程所帶來消費品質的提升,在GDP統計中被忽視。譬如目前網路銷售,帶來革命性的改變,無論商品交易資訊的多元性、價格的透明化,物流的便捷性,大幅減少了採購時間與精力成本,大家都過得比以前更好。但是以前,實體商店銷售,有許多銷售層次,包括生產、批發、零售、代理、倉儲、運輸等,所有參與者都可以獲得經濟利益。現在一步到位,中間廠商受到壓縮,只有網路贏家,所以產品到銷售,中間所能創造的附加價值,反而減少,反映在經濟成長中,就是衰退。另外在所得分配面,就業機會與勞動報酬,也會同步減少。所以未來只有能夠創新者,才是真正贏家,但所得將更趨集中,分配不均則是創新世界的棘手問題。

更明確的說,GDP的生產面與分配面,受到產業創新的影響,雖然生產力增加,但是簡化了生產與銷售的過程,各生產部門的關聯度減少,致使投資乘數降低,也就是原來投資一塊錢,所能創造的GDP減少了。但整體經濟因為創新,可以享受的產品與服務內容,非但未減,反而增加,卻無法納入統計,讓GDP統計有失真之虞。

簡單舉例,如果需要買一本書時,通過網路書店購買付款,直接快遞送書到府,就完成購買程序。但是與過去必須親自到實體書店購買相比,出門時必須開車或乘坐大眾交通工具,中間如果天氣熱,還會喝杯冷飲或咖啡,書店要有店面、要付租金、要雇用員工、要有庫存,並需要傳統金流服務等,以上的一切都是關聯產業,相互依存的關係。但是,現在的創新行為,簡化了生產交易所需要的循環周流,反而讓經濟成長數字,顯得有氣無力。未來工業4.0,電腦、機器人、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創新發展,更會取代目前的生產服務模式,雖然能夠創造新商機,但也會侵蝕舊商機。另外勞動需求相對減少,產業關聯性降低,GDP成長必然受到影響,但這不表示整體經濟福利的減少。在可見的未來,新經濟的浪潮,傳統工作機會減少,財富日趨集中在少數創新者手中,社會階級的極端化,將成為無可避免災難。

所以各國政府應了解,面臨新經濟時代的產業環境,低成長將成為常態,不要被GDP成長數字所迷惑,未達到一定的預設目標,就拼命用寬鬆政策去達成,在全球生產力過剩;需求飽和的情況下,再做無謂的金融刺激,只會讓邊緣廠商,在低利的環境下欠債苦撐,反而錯過,去產能的絕佳時機,讓債務雪球愈滾愈大,徒然助長資產泡沫與投機環境。政府更應該關注的是民眾實質生活水準指標變化,而非一味追求GDP的成長,並以財政手段,矯正日趨惡化貧富不均的問題。

 


文章標籤

l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大家對於「貨幣戰爭」一詞,可能耳熟能詳,但是對於「貨幣紅利」一定相當陌生。「貨幣戰爭」拜作者宋鴻兵之賜名聲大噪,雖然許多專家對他的論點,不見得同意,但是現代各國的貨幣戰爭,確實正在開打。

「貨幣戰爭」基本上是富國俱樂部專屬特權,也是有錢國家的專利,戰爭的目的,就是要取得全球金融霸住地位。一般人會好奇,取得這樣的霸權,會得到甚麼樣好處?19世紀初英國的金融地位,在20世紀為美國所取代,20世紀末歐洲經濟崛起,建立歐元區想與美元抗衡,日圓也不干示弱,想分一杯羹,最近幾年人民幣也隨著經濟實力的提升,躍躍欲試想在全球金融變局中,取得一席之地。

什麼是貨幣紅利

為什麼各大強國,都想取得國際金融地位,其好處就是可以取得「貨幣紅利」,也就是一種占盡窮人便宜的手段。舉個例子,就好比窮人去富豪家種田打工,富豪收成穀物農糧後,卻拿著一張欠條蓋上印章,給所有來打工的窮人當作工資。所以每個窮人家裡都存了一大堆欠條,當窮人之間有交易需要時,也會拿這些欠條彼此交換衣服、刀具等實物。此外,富人還可以用自己寫的欠條,和其他窮人,交換所需要的東西,根本不需要付出任何勞力。這就是「貨幣紅利」的本質,背後的支撐力量,就是大家對富人財富的信任。所以「貨幣紅利」觀念,就是有經濟規模與實力的國家,所發行的貨幣,願意被其他弱勢國家持有,當作貨幣儲備。而這些強勢貨幣國家,藉著舉債的方式發行鈔票,購買並享受其他國家,辛苦所生產的物資。這就是強國藉著自由主義的外衣,以現代文明的手段,巧妙豪奪落後國家資源實況,基本上可以視為富國剝削窮國,一種新殖民主義的復闢。

二次大戰後,為了加強國際自由貿易,重建國際貨幣秩序,1944年各國在美國布列敦集會,決議將國際貨幣交換,建立在一個以黃金的固定交換基準上。也就是將美元與黃金掛鉤,其他成員國貨幣,再和美元掛鉤,成為可調整的固定匯率制度。這種金本位制度,確立了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讓美元儼然成為世界貨幣的供給者,並負擔起各國貨幣與黃金間接聯繫的角色。

歷史變局

但是歐洲經濟復甦以後,美國又因為越戰,對外貿易赤字逐漸擴大,導致黃金大量外流,所以尼克森在1971年宣布,美元停止兌換黃金,布列敦體系解體,美元貶值,金本位與固定匯率制度崩潰,被浮動匯率所取代,美元的發行,也不再以黃金為後盾。

各國為了要穩定自己的貨幣匯價,以及貿易上的需要,必須有一定數量的外匯存底,由於美元的無可取代地位,普遍成為各國貨幣的發行準備。所以國際上對美元的需求,成為美國無限制舉債的有利條件,只要各國央行繼續依賴美元,當作外匯儲備,美國就可以隨心所欲的印鈔,而不必擔憂貶值。這種無限舉債的印鈔的權力,就可謂之「貨幣紅利」,誠然是一種不勞而穫的特權。開發中國家以辛苦生產的工業與農礦產品,賣到這些國家,換取這些國家的貨幣,再儲藏起來,當作支撐快速經濟成長的貨幣發行準備。這些先進國家,不但坐享不勞之穫,還年年以赤字增加軍備,耀武揚威橫行世界。若換成希臘等小國,過去一些年同樣貪圖享受,搞得政府年年赤字,不但貨幣狂貶,發行的國家債券,還被評為垃圾等級,落得破產紓困的命運。這就是小國寡民,去學富人俱樂部的下場。

未來變局

觀察未來趨勢,隨著國際貿易量的成長,各國的外匯存底需求,仍會逐年增加,歐元、日圓也都是各國外匯儲備的重要貨幣。只要趨勢不變,這些國家仍可以繼續享受「貨幣紅利」的好處。所以中國大陸人民幣,為何也急於想擺脫弱勢貨幣地位,設法納入國際貨幣基金的特別提款權,以及中俄聯手推「石油人民幣」,就是想不要再被富人俱樂部予取予求,被掠奪資源後,再回頭箝制你的發展。因為他們恐懼落後國家的崛起,因而失去「貨幣紅利」的優勢,這將是富人俱樂部噩夢的開始。

文章標籤

l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面對金融海嘯以來,各國紛紛採取量化寬鬆政策,試圖緩解經濟危機,但是八年來貨幣政策似乎來到盡頭。不論如何繼續金融寬鬆,都無法阻止經濟衰退,物價水準更是每況愈下,各國陷入空前的通縮僵局,卻無法取得一致的解決共識。所有財經首長都謹遵傳統教科書經濟理論,但是並未體察,每個時代都有其不同背景,隨之應運而生理論模型,也都有侷限性,未必能解決當今的社會經濟現象。到底本世紀以來,社會經濟發生了那些改變?過去經濟理論為何失靈?供給側改革與負利率寬鬆政策,哪一個才是救命丹?不妨大家一起回顧一下,也許能夠豁然開朗。

   

傳統古典總體經濟論點

 

傳統古典總體經濟模型,在十九世紀經濟背景下,因為當時社會貧窮,沒有足夠資本擴大生產規模,所以總體生產幾乎是固定的。就如下圖所示,S代表生產的供給曲線,為一垂直線,總體生產量為q,幾乎無法增加。在需求方面,總體需求曲線D為負斜率,表示價格愈低,需求量愈大。這時候的均衡價格水準為P,總產出量為q。假如政府希望以擴大金融或財政政策,刺激經濟,讓總體需求從D增加至D1,但總體生產量q無法配合增加的情況下,只會讓價格水準從P提升至P1而已,而不會有任何刺激效果。

 

    古典模型1 

凱因斯總體經濟論點

 

文章標籤

l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專業度:★★★☆☆

全球化的生產模式,大幅提升生產力與產出

全球化加速了管理技術、物流與金流的移動,企業可以整合最有利的生產因素,創造產品價值。一個蘋果手機,結合了美國的創新設計,日本、德國的關鍵零組件,中國大陸的人工與台灣的生產管理。打破以往諸多不可能的限制,將生產力大幅向上提升。其實第三次產業革命,早已在你我身邊悄悄地展開。

美國的貨幣寬鬆與消費揮霍,貽害世界

20世紀末葛林斯班的貨幣寬鬆政策,導致美國人過度舉債消費,大量運用財務槓桿,形成國內資產的泡沫化。對外,長期貿易赤字,也助長了開發中國家貿易夥伴的外匯收入,貨幣供給隨外匯存底大幅增加,在世界各地吹起一個接一個泡沫。2008年終於引發金融海嘯,全球榮景嘎然而止,高度的財務槓桿,如雷曼兄弟、房利美、房地美,讓許多人的財富在一夕間化為烏有,情況有如瘟疫,在美國、在歐洲遍地開花。各國卻再一次運用金融寬鬆政策,來挽救經濟。這時候因為經濟泡沫的破滅,中產階級大量失業,資產急速縮水,寬鬆低利政策,也難以刺激元氣大傷的消費支出。消費一旦無法增加,投資也會卻步,更註定了寬鬆政策的失敗命運。

全球產能過剩,價格停滯,投資機會減少

前面引申了全球消費需求不足的原因,另一方面,供給過剩投資意願低落,也是經濟難以回復的重要因素。由於中國的廉價勞動力,配合已開發國家之資金與技術,形成世界工廠,締造了前所未有的生產能力,遠超過全球消費需求,以致消費市場供過於求價格停滯。同時,因為產能過剩,投資機會相對減少,以致投資需求資金同步減少。所以各國之寬鬆貨幣與低利政策,均無法將資金引入資本市場(非指次級資本市場),也就是ㄧ般所謂的流動性陷阱,此時貨幣政策將無法刺激經濟進一步成長。

經濟停滯,但生活水平並未全面降低

企業都了解面對生存競爭,就得不斷研發精進,所以不斷提升技術能力。電子業摩爾定律,漸成普世價值;豐田式的生產管理,早已成為業界的起碼標準;就連服務業也經由連鎖經營方式,把物流、存貨、顧客服務與管理,發揮得淋漓盡致。

由於生產的技術進步,可以讓消費者在原有的預算下,獲得更大的滿足,所以經濟雖然停滯,但在許多層面,享受水準並未明顯降低。譬如手機市場日新月異,在不斷創新與競爭下,價格未漲,功能卻不斷的提升;電腦也是一樣;液晶電視更不遑多讓,尺寸愈來愈大,價格卻愈來愈便宜。農作物因為基因改良,病蟲害大量減少,即便是氣候不佳,南北半球輪作,也都能夠否極泰來,至多成為炒作題材而已。

文章標籤

l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專業度:★★☆☆☆

台灣今年的GDP成長,主計處預測高達9.98%,明年也將有4.51%的成長,台灣企業獲利成長也創歷史新高,上市公司獲利大增,股票直逼萬點,眼看已從金融海嘯當中解脫出來,但是一般民眾勸感受不到復甦的喜悅。11月份失業率依然高達4.73%,受雇人員平均薪資四萬元左右,剛出校門的新鮮人也僅有二萬元,幾年來薪資沒調,生活開支卻增加不少。

人們所能提供的生產要素才是所得分配的關鍵

企業從事生產,必需投入勞動與資本,勞動者賺取薪資,地主獲得租金,資本家賺取利息,企業家則謀取利潤。勞動者等而下之,用勞力換取酬勞,運氣不好,還遭剝削,最近家樂福員工抗議資方不給加班費就是一例。至於口袋有錢但不知怎麼用的人,只好將錢存在銀行,拿的是死利息,萬一物價膨漲超過利率,錢愈存愈少,只好自認倒楣,但與勞動者相比,算是好的多,因為至少還有資產。當然如果碰到祖上有德,留下一塊區位還不錯的土地或店面,可以享受地(房)租,一輩子吃喝不盡,由於漲價不必歸公,社會進步成果通通收歸己有,所以算是最輕鬆致富的一群人。當然社會上還有一些發揮企業家冒險精神的人,不但推動經濟發展,同時也能造福社會,他們就是企業主,當然成功的商人就能獲得豐厚的利潤。

社會公平與公義何在?

政府推動國家經濟發展,致力產業升級,結果勞動密集產業外移,資本密集產業雇用員工愈來愈少,以致於資本家愈來愈富有,但勞工卻難以受惠。

稍有儲蓄的中產階級,想從參與股票市場投資分一杯羹,但是總是事與願違,十之八九成為股市的犧牲者,一些投資基金的人,也不見得撈到什麼好處,不是碰到經驗不足的理專,就是看不清經濟前景與投資標的,鎩羽而歸。

從上世紀開始,社會就一直朝著兩極化發展,其實主要關鍵在於資本主義與制度,過去自由市場與私有財產被奉為現代經濟之圭臬,其實骨子裡根本就是肉弱強食、優勝劣敗的競技遊戲。21世紀新經濟體制下,不公平狀況更加明顯,除了看似兇殘如索羅斯之流的資本家外,政客更是扮演披著羊皮的狼,表面上為民喉舌,暗地裡則勾結資本家,吃老百姓的血肉的狠角色。

所以為何國父推行民有、民享、民主帶有社會主義的理想,從現在看起來,不愧是真知灼見,但是多數人不知其中的可貴,棄之唯恐不及。

無感復甦政府如何作為?

l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專業度:★★★☆☆

全球經濟復甦回復平衡

當全球經濟從金融風暴的蕭條當中復甦過來,已開發國家與新興市場經濟體的領導者,發現大家正面臨世界貿易失衡的共同挑戰,未來各國的經貿政策的協調合作是必不可避免的

近幾個月來,由於各國復甦腳步不一,因應對策也有所不同,國家之間的緊張局勢加劇。但是一個穩健的全球經濟擴張,應該是均衡、永續,穩定的,而各自為政的行為,對於尋求全球性解決方案造成威脅。

全球呈現雙軌復甦

如果分別就已開發國家與新興市場二個經濟體觀察,自金融危機以來,新興市場經濟體成長的速度,已經遠遠超過了已開發國家。目前已開發國家的產出,還未恢復到金融危機以前的水準,但新興市場經濟體,雖然也遭逢經濟衰退,但已經迅速回復危機以前的成長趨勢。尤其是中國與印度,從2005年以來各自成長了70%55%。雖然美國經濟衰退在2009年年中正式結束,但其潛在成長率,仍不足以有效地減少失業。由於連續十八個月10%左右的失業率,不但降低家庭收入和信心,更可能會威脅到經濟復甦,同時資源利用率低,預期物價仍會保持一段時間的疲弱。

美國的貨幣政策

由於金融危機的發生,美國復甦力道疲軟,所以需要持續保持貨幣寬鬆政策,以奠定一個強而有力的復甦。相對於新興市場經濟體,反而為了避免經濟過熱,在某些情況下採取降低刺激經濟的抑制政策。美國聯邦儲備銀行從 200812月到20103月,大規模購買公債和債券,這一政策已相當成功地幫助穩定經濟復甦,基於過去政策的成功,聯準會本月宣布,將再增購額外的公債,藉由聯邦儲備銀行影響經濟,通過降低長期利率,從而營造更寬鬆的金融環境,支持家庭和企業支出。聯準會仍會致力於物價穩定,如有必要,可以利用緊縮貨幣政策或出售債券,保持通漲水平不高於2個百分點或更少一點的水準。美國充分意識到美元在國際貨幣和金融制度的重要性,聯準會認為經由適當的貨幣政策,繼續提供強勁的經濟基本面,是支撐了美元價值最好的方式。

全球政策挑戰和緊張關係

已開發國家採取寬鬆的政策,以維持經濟成長,但新興經濟體擔憂強勁成長會造成通貨膨脹,所以採取緊縮政策。最近幾個月來,一些新興市場經濟體的官員和各方人士人認為,先進經濟體,尤其是美國的寬鬆貨幣政策,對經濟會產生負面溢出影響。根據國家國際收支數據,資本流入新興市場經濟體,導因於非自由匯率調整機制,形成驅動資本迅速流入的主要因素,這也導致了投資者從匯率升值當中獲利的預期。由於匯率調整的不完整,部分是因為一些新興市場經濟體干預外匯市場,以阻止或減緩其貨幣升值。如果探究過去十二個月各新興國家外匯存底佔GDP的比重,與實質匯率變動率之間的關係,發現干預匯率較少的國家,其競爭力相對低於干預匯率(傾向貶值)較多的國家

l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專業度:★★☆☆☆

消費水準超乎所得水準

中國大陸不畏金融海嘯,經濟成長一枝獨秀,政府砸下4兆人民幣,不但增加政府支出,同時補助汽車、電子與電器用品等刺激民間消費,成為目前景氣回升的主要推手。

但是據我的觀察,今天中國大陸都市民間消費異常繁榮,已經超乎國民所得所能負擔水準。中國大陸的麥當勞、肯徳雞、星巴克咖啡、哈根達斯冰淇淋等國際品牌,或是台灣85等在當地的定價,與國際水準不相上下,甚至有過之無不及,但生意興隆,很難想像一般民眾如何負擔的起?

我在上海喝一杯榛果拿鐵,要28元人民幣,換算台幣約140元,店裡客人川流不息,有上班族、學生,找個位子都不容易(非假日),這一杯咖啡消費支出,與他們的所得收入不成比例,顯示年輕人所得消費傾向,已經高於一般已開發國家。

消費傾向偏高因素之一:一胎化

仔細想想這種情形並不令人意外,就以我阿姨家為例,我的表姪女是家中掌上明珠,用的都是高檔化妝品,我的表哥、表嫂享受國企退休俸祿,男朋友也是家中獨子,可以想見未來婚後生活,必然受雙方到父母的照顧,消費傾向當然偏高。

消費傾向偏高因素之二:用公款消費的積習

中國大陸對於日常應酬送禮風氣盛行,包括上高檔餐廳、因公出差、送禮、交際,習慣用公款支應。甚至藉公務活動之名,行私人消費之實,所以家庭消費支出,部分由政府消費支出所支付,這也是統計上名目家庭可支配國民所得,比實際的家庭可支配所得低的主因。

消費傾向偏高因素之三:國民所得遭到低估

l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專業度:★★☆☆☆

中國大陸物價蠢蠢欲動

10月份中國大陸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意外上升到4.4%,顯示通貨膨脹的腳步悄悄近了。累積了多年的外匯存底,恐如洪水猛獸般,一旦爆發將難以收拾。雖然人民銀行全力沖銷,仍然無濟於事,僅九月份大陸外匯存底較前月增加一千億美元,總額高達2.6兆。

過去中國政府為全力防阻人民幣升值,相對釋放等值的人民幣,過去跑都到了股市、房市,雖然推高房價,但是也緩和了物價上升的壓力。最近CPI的走升,令人擔憂,為了防止房市泡沫,中國政府一路打壓房市,反而逼出躲在房市中的熱錢,將成為未來潛在的亂源。

美元寬鬆禍延亞洲

美國聯邦準備銀行維持貨幣寬鬆政策,購入政府六千億公債,讓更多的美元到處流竄,造成全球人人自危,並釀成世界性的金融衝擊。國際外匯市場美金疲弱,各國貨幣如果緊盯美元堅不升值,在貨幣失衡的情況下,更吸引國際炒家介入,滾滾錢潮將會累積能量,最後終將爆發,尤其以亞洲新興出口導向國家為最。所以索羅斯已經開市在香港佈局,台灣也會是目標之一。

亞洲央行左右為難

為難的是不論升值與否,對國家都會產生不利的衝擊,各國中央銀行無不傷透腦筋,日幣已經升值在先,雖然對經濟復甦不利,也無可奈何,更何況其他國家。為了怕對出口產業造成傷害,包括台灣在內各國基本上採取堅守匯率的立場,致使熱錢不斷流入換成新台幣,這些錢讓央行難以掌控,希望將熱錢趕入股市,不要到處作亂,形成通貨膨脹的壓力。為了吸收熱錢,各國央行不斷的施出怪招加強資本管制,下一步防線則是升息,不久的將來,就會看見各國紛紛升息,以遏止通膨,但是一刃兩面,當然也會傷害到剛剛復甦的經濟。

國際原物料火上加油

問題在於熱錢問題是全球性的,其中以亞洲最為嚴重,尤其中國大陸更是焦頭爛額。熱錢除了找機會攻擊各國貨幣外,也會在國際原物料市場找機會,在推高全球初級產品價格後,共同聯手狙擊亞洲貨幣,成本推動之通膨壓力,屆時絕非單一國家所能抵擋,一旦野火燎原,裡應外合,國際原物料攀升加上國內物價上漲,情況就會一發不可收拾,演變成全球性通貨膨脹。

l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專業度:★★☆☆☆

這次在中國大陸停留了一個月,走過了新疆、甘肅、陝西、上海、蘇州、浙江等地,所到之處無不感受到當地繁華富庶景象。我們先從穿著說起,街上年輕婦女個個打扮入時,即便是在甘肅敦煌、武威這種四線城市如此,更不用說在上海、蘇杭等地。

再看吃的,民以食為天,各地館子生意興隆,小吃、夜市也不遑多讓,在敦煌市場裡賣麵的商家,看我們從台灣來,特別跑過來攀談一番,才知道他正好要和朋友結伴到台灣一遊,想必在當地賣吃的經濟能力、也逐漸有能力出國旅遊。記得飛往西安途中,在桃園機場碰到一個甘肅旅行團,問起他們的團費,比較之下幾乎和我們絲路之行價格相當。

住的方面,我問住在甘肅的師傅,一般普通住房,好一點的在甘肅也要七、八千人民幣 一平方米 。去年我去廣州番禺,一般二手房也不過從六千至一萬人民幣 一平方米 ,視區位而定,新房則約在一萬左右。為什麼地處偏僻內陸,也會有如此高的房價。今年中國政府提出各種打房政策,好像也沒有見什麼效果,在上海閩行區房價,比起2010年初的行情,又漲了一成以上。我問一個仲介為何如此,他說現在交易量雖然減少,但是屋主普遍惜售,我指著一棟210萬人民幣的房子,算算也要二萬二左右 一平方米 ,他靦腆了笑了笑,說房東要調價錢了,要二百多萬,我說漲多少,他說近三百萬,我想算了吧!

行的方面,建設大西北第一個十年計畫剛好結束,第二個十年計畫才剛要開始,橫貫中國的312國道要翻修成高速公路,在新疆甘肅段大部分已經完工,將大幅改善東西物流與民生經濟。在上海去杭州的路上,適巧看到滬杭高鐵正在試車(已在十一月初通車),從上海到杭州僅需四十五分鐘,大幅所短了城市間的距離,都會生活圈儼然成形。從寧波到杭州路上,經過杭州灣跨海大橋,難得有機會體驗這個偉大的橋樑工程,更感謝有它讓我們回上海的路不再那麼遙遠。記得去年到廣州才看著廣武高鐵通車,整個中國大陸交通建設,趁著全球不景氣,填補了投資不足的窘境。不禁想起台灣如何度過六十年代石油危機,十大建設對台灣的經濟貢獻,總是讓人津津樂道,更與台灣的經濟奇蹟無法切割,大陸是否正在複製台灣經驗,大家拭目以待。

綜而言之,中國大陸的產業發展與外匯制度,讓外匯存底節節高昇,釋放出來的人民幣,一定會自己尋求出路。反映在經濟層面,就是上述對於食、衣、住行、娛樂等需求與支出的增加。所以中國大陸的榮景應該還會持續一段時間,這對全世界尤其是台灣,絕對是一個機會,端看如何把握了。


l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專業度:★★☆☆☆

中、美兩國對人民幣立場南轅北轍

美國總統歐巴馬今天敦促中國總理溫家寶,迅速以行動解決人民幣匯價爭議,並明示美國捍衛經濟利益的決心。溫家寶昨天在紐約回應,假如中國默許升值20%40%的要求,「我們無法想像會有多少中國工廠破產、會有多少中國勞工失業、會有多少民工被迫回到農村;中國將遭遇嚴重的社會動盪。」

假想人民幣升值30%的景況

人民幣一旦大幅升值30%,對中國以及全球之影響不容小覻,預期產生的可能衝擊如下:

1.    出口衰退產業出走:因為貨幣升值,全球對中國的需求減少,沒有成本優勢的行業相繼歇業倒閉,並移轉至東南亞國家生產。

2.    失業增加社會動盪:由於今年工資才大幅調升,再加上升值後外銷訂單流失,勞動力需求減少,不但失業人口增加,更無法消化每年新增勞動力,增加社會動盪壓力。

3.    高科技代工品產價格上漲:中國大陸傳統產業受到排擠出走東南亞,高科技代工業短其間移轉不易,由於成本上漲,轉嫁消費者,以致全球電腦、手機與消費性電子產品價格會上漲。

4.    國內消費支出減少:因為失業增加,以及所得減少,影響消費支出意願,經濟成長引擎熄火加速衰退。

5.    外國投資意願降低:貨幣升值後外國投資者成本增加,相對投資機會減少,投資急凍,經濟衰退難免。

l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過去30多年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是如何發生的?其主要推動和貢獻因素是什麼?近幾年,國內外研究中國問題的經濟學家,包括像張五常這樣的著名制度經濟學家都曾一再表露這樣一種看法:改革開放後各地方政府之間的競爭是一個主要原因。

    從表面上看,這一見解好像是有些道理的。因為,自改革開放以來,各級政府均把GDP增速作為考核官員行政績效的一個主要指標──如果說不是惟一指標的話。在這種所謂的地方政府競爭體制下,這些年來,從中央到地方,從沿海到內陸,各級各地政府都在大搞經濟建設,都在招商引資,都在大搞開發區,都在大搞政績工程或形象工程,都在上項目和發展市場經濟,甚至都在搞解放思想,都在競相推出體制改革的措施。結果,中國的各級各地政府,均成了各級各地最大的經濟發展總公司

    在從計劃體制向市場體制轉型的一個初級階段上,這種地方政府在發展市場經濟方面的競爭,無疑是這些年中國各地經濟粗放型和外延型擴張的一個重要推動因素。正是由於這種地方政府競爭是如此鮮明,乃至成為了當今中國經濟社會運作的一個特征化事實,以至於像張五常先生這樣的自由市場經濟堅定信奉者,也相信中國改革開放後形成的地方政府競爭體制是中國經濟這些年快速增長的一個主要原因,且多次講目前中國的經濟制度可能是古今中外最好的。張五常先生的這些判斷,恰與近幾年在國外和國內逐漸流行起來的中國模式論的一些看法不謀而合。

    現在的問題是:是否這些年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真正原因或主要原因就是這種發展主義政府的地方競爭?如果真是如此,所謂的中國模式就是不言自明的了。

    這裡先不做直接的回答,我們不妨迂回地先問這樣一些問題:在計劃經濟時期,政府官員難道就不想發展經濟嗎?難道就沒有地方政府之間在發展經濟和競相爭搶有限資源方面的激烈競爭嗎?我們會發現,在計劃經濟時期,由於政府官員的提拔和升遷主要也是看其發展經濟方面的政績,各級各地政府也存在發展經濟和大搞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方面的激烈競爭,而且這種競爭機制還曾相當激烈和畸形。在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大躍進時期,大煉鋼鐵、超英趕美、畝產十幾萬斤地放衛星,就是這種激烈地方政府競爭所出來的結果。由此看來,難道那時候的各級各地政府就不是發展主義的政府?但結果呢?為什麼那個時候的地方政府競爭和發展主義政府沒有競爭出經濟奇跡呢?話說回來,難道毛澤東、斯大林和金日成等當時都不想自己國家的經濟有百分之十幾的年增長率?那為什麼在20世紀數十年的計劃經濟實驗中一個都沒成功?計劃經濟的長期經濟績效被歷史事實証明是如此差?再往長一點看,在人類社會歷史上,包括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哪個王朝的皇帝和將相都不希望自己的王朝和帝國有快速經濟增長?但為什麼只有在19世紀後的西方各國和少數幾個發展中國家,以及在20世紀80年代之後的中國,才有快速的經濟起飛?

l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專業度:☆☆☆☆☆

新經濟風暴的種子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史迪格里茲(J. E. Stiglitz)在新書失控的未來一書當中指出,游資氾濫、利率偏低、房地產泡沫,加上次級房貸成為前次金融風暴的致命組合。如果他的觀察屬實,那麼現階段的全球情勢也好不到哪裡去,游資氾濫、利率偏低仍然存在,房市泡沫則存在於美國以外的地區,次級貸款換成了各國政府的債務危機,更波及到歐元區的穩定,一旦大家對於貨幣喪失信心,會不會引燃第二波經濟風暴值得觀察。

各國政府國赤字危機,並非僅止於歐元區的專利,包括美國、日本與中國都有同樣的問題,他們會對世界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日本政府負債並未危害世界經濟

日本經濟長期低迷,政府不斷的提出振興方案膨漲支出,導致政府債務占GDP比重截至今(2009)年三月底已高達1.9倍,為世界之冠。但是沒像歐豬四國,造成債務危機,是因為日本政府發行的公債多被國內資金所吸收,所以沒有國際上債信問題,並且日本產業體質佳,長年保持貿易順差,反而累積了許多經常帳盈餘。換言之,日本是國家負債累累,民間尚稱富有,所以政府赤字並不會成為國際包袱。

美國政府與民間爭相欠債,始終是風暴的始作俑者?

美國政府也有巨額的財政赤字,2009年達GDP64%,但是美國民眾的儲蓄率低,所以發行的政府債券多半由外國資金承購,無力由本國資金來融通。更糟的是美國人欠債消費的習慣,造成長期貿易赤字問題,國際貿易經常帳短絀極為嚴重,引發全球對美元的疑慮。也就是說,美國政府與人民一起欠債,債主都是主要貿易伙伴,其中中國政府雖然是最大的受益者,但也是最大的受害者,手上一大推美國公債,還遭到美國吐嘈操縱貨幣。

歐元區債務危機埋下風暴種子

希臘沒有遵守歐元區政府舉債規定,陷入外債無法償還的地步,引爆歐債危機。接下來愛爾蘭、西班牙與葡萄牙都有嚴重的債務問題,這四國的財政赤字和債務佔國內生產總值比例,均遠高於歐盟規定上限。今年G20中,大家一致認為各國政府應該節制支出,以防止進一步危機產生。但從過去金融海嘯的例子,一旦危機來臨,各國政府有可能袖手旁觀嗎?這次德國被迫出手救希臘,顯示大家都在同一條船上,削減政府赤字不是說了就算,還要祈禱沒有爛攤子要收拾。

l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從貨幣學派之觀點,凡是貨幣過於寬鬆,將推動物價上漲。換言之,太多鈔票,追求有限的物資,必然導致物價的上漲,甚至形成通貨膨脹。但是我們會發現一個現象,近年來世界各國競相採取寬鬆貨幣政策,但也未形成通貨膨脹。有些學者提出解釋,認為新興國家以低廉工資,提供了許多廉價產品供應全球,所以消弭了物價上漲的壓力。也就是說供給的增加,適時滿足了需求的增加,物價才得以平穩。這個說法充其量也只能解釋部分原因,因為人們增加消費、投資支出比重,根本趕不上貨幣增加的速度,所以必然還有其他因素,減緩或遲滯了通貨膨脹的壓力。

要找出前述各國寬鬆貨幣政策下,為何沒有造成通貨膨脹?必須先瞭解貨幣運作過程。簡單的說,貨幣需求可粗分為投機需求與交易需求兩種,也就是人們手中拿到貨幣以後,會將一部份的貨幣用於消費,其他部分則用於儲蓄或其他生利用途,即便是存入銀行也會被需要的人拿去運用,這部分就歸於投機性貨幣需求。當貨幣供給增加,經由銀行體系流到民眾手中,被運用在投機與交易等用途,如果增加的貨幣數量用於購買物資,則會推動一般物價上漲。但是如果只是拿去購買股票、債券等金融性資產或房地產,則會炒高股市、債市或房市而已。由於交易需求只是在彌補收入與支出的時間差內,必要之現金流量,短時間不易有太大改變。所以當貨幣供給增加,交易性貨幣需求增加有限,大部分都變成閒置資金,必需尋找投資獲利機會,形成投機性貨幣。

觀察近年來投機性貨幣需求增加快速,交易性貨幣需求成長有限,所以沒有對一般物價造成推升壓力,分析其原因包括:

1.    戰後嬰兒潮都已經接近退休年齡,每年所累積的年金,多以基金或保險方式儲存,成為投機資金重要來源。

2.    在財富兩極化的M型社會,新貴階級消費水準雖高,但佔其收入比例終就有限,收入多變成投機性資金;可是新貧階級因收入減少,以致消費支出無法增加,交易需求當然也不會增加。基於以上原因,當總體貨幣供增加時,資金多會流向投機需求。

回顧過去,聰明的華爾街投資銀行,為因應全球投機性需求,創造了許多金融商品,以滿足投機資金需要,雷曼兄弟就是最好的例子。無論是散戶、基金經理人或一般銀行,為了替資金找出路,購入許多獲利較高的衍生性金融商品。除此之外,房地產也是重要的投機標的,所以各國房市一直熱鬧滾滾,雖然美國受到次貸風暴影響,房價早已直直落,但是其他國家,仍然吸納了許多投機資金,房價高居不下,形成潛在的泡沫危機。

投機資金在市況好的時候呼風喚雨,一旦泡沫破裂,血本無歸,即便是法人也和散戶一樣,通通無法倖免於難,差別是散戶投資失利必需自行承擔,但是法人的損失,最後還是散戶買單。2008年花旗、美林等銀行投資虧損產生危機,美國政府濟助納稅義務人的錢,才免於倒閉。妙的是散戶投資人的積蓄,一夕之間猶如人間蒸發,最後只肥了華爾街的肥貓,以及國際炒家,比五鬼搬運還可怕。凡是每次危機過後,都形成一次財富重分配,中產階級發現錢變少了,富有的人變的更富有了,M型社會愈來愈嚴重。

金融海嘯後,那些奇怪的金融商品忽然間銷聲匿跡,加上各國政府深恐房市泡沫,全力打壓房市,吸金效果大減。在投機機會不足的情況下,閒置資金必需另找出路,華爾街當然不會甘於寂寞,正虎視眈眈尋找下一個投機目標,匯市與大宗物資都可能是下一個投機炒作的標的,前些時候的歐元危機,至今方興未艾,就是日後投機炒作的典型寫照。

 

經濟常識:

l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有人說國際海運市場是國際貿易晴雨表,那我們是否真的可以從國際海洋運輸波動,看出景氣變的些許端倪?一般遠洋運輸可分為集裝箱(貨櫃)運輸、乾散貨運輸(Dry Bulk Shipping)、油輪運輸三種形式。其中貨櫃航運主要用於下游製成品運輸,如汽車、電子產品、紡織品等;乾散貨航運主要是鐵礦石、煤炭、糧食、水泥等上游初級產品的運輸;油輪航運則用於載送原油、液化天然氣等。

其中乾散貨運輸因為反映全球初級產品的需求,所以常被視為全球景氣的的領先指標,最具代表性的就是BDI波羅的海指數。至於貨櫃運載的多半是中下游等中間或消費性產品,其運價波動也要平緩,屬於落後指標,又以HRCI國際集裝箱租船指數為代表。

回顧過去十年,BDI指數從2002年中一路躍升,至2008年五月遇金融海嘯才急轉直下,走勢與台灣股票大盤從2002年底4,000點起延續六年大多頭行情,至2008年五月9,000點結束完全一致。其間全球運輸需求的增加,主要來自於中國大陸經濟快速發展,對鐵礦、煤炭需求增加,導致散裝航運指數一路長紅。但因金融海嘯影響,經濟停滯,運輸需求嘎然而止,BDI跌落至千點以下,直到2009年末因各國刺激經濟結果,加上穀物、煤炭旺季,鋼價上漲搶購鐵礦砂,帶動BDI反彈至4000點。目前又再度跌破2000點大關,創下了過去14個月來新低,這反映了什麼現象?是否顯示了不景氣的先兆?

一般而言,上游原物料需求不振,即表示產業資本支出減少,將來支撐經濟的力道也會減弱。中國政府從2010年四月份祭出一連串打房政策,嚴重影響全球原物料需求,連動房屋建築業的衰退,相關裝潢、家具、廚具等周邊產業隨之遭殃。歐洲債信危機更是推波助瀾,全球政府紛紛緊縮政府支出,有如雪上加霜,全球瀰漫二次經濟衰退的疑慮,對投資裹足不前,直接影響全球原物料的需求。

但是我們檢視代表景氣落後的HRCI國際集裝箱租船指數,發現貨櫃運輸市場從今(2010)年二月開始供不應求,HRCI指數從谷底上揚,各航商終能轉虧為盈,相關貨櫃航運股漲勢不斷,也顯示全球中、下游消費市場依然暢旺,但與代表下游原料的散裝航運市場,卻呈背道而馳現象?未來景氣是否會受到各國政府支出縮減與房地產投資減緩的拖累,值得追蹤觀察。

現在的情況是,散裝航運指數BDI已經反轉並創新低,顯示代表上游原物料需求的景氣先行指標已經反轉。但是表示中、下游中間或消費性產品需求的HRCI指數,仍然走強。所以要謹慎觀察兩項指標未來的走勢,如果HRCI指數持續趨勢不變,BDI指數能夠回升,經濟發展較為樂觀;如若HRCI指數一旦轉弱,BDI指數又無起色,經濟發展將轉趨悲觀。

 

延伸討論:

l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綜觀各國的經濟發展過程,會發現有許多相似之處,似乎會循著一定的軌跡發展。所以有些經濟學者嘗試從各種觀點,提出合理的解釋。我們或許可以藉助這些理論模型,瞭解台灣與中國大陸目前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不但可相互比較,也可進一步預測下一階段的經濟發展。

在所有經濟發展模型當中,以描述經濟發展歷史的羅斯托的「起飛模型(Rostovian take-off model)」最具代表性,也最能描述經濟成長的不同階段。他將一個國家的經濟成長過程分為「傳統社會階段」、「準備起飛階段」、「起飛階段」、「走向成熟階段」、「大眾消費階段」與「超越大眾消費階段」等六個階段。

第一階段「傳統社會階段」,其特徵是社會處於封閉而孤立,以古老傳統生產工具與落後技術生產。至於第二階段「準備起飛階段」,其特徵是經過社會改革,農業部門生產力提高,逐漸累積工業化所需要的資本,移轉至勞力密集產業。台灣早期經過土地改革,農業生產力逐漸提高,政府積極推動家庭即工廠,中小型加工企業逐漸興起。

第三階段「起飛階段」為經濟落後階段到已開發階段的過渡時期,其特徵是資本形成(投資)加速、有明顯的高成長的領導產業、發明與創新活躍等現象,台灣在民國1970年代起紡織、石化、製鞋、農產加工等輕工業的發展,以及企業出口增加,開始大量賺取外匯,每人國民所得從500美金開始一路快速成長,至1986年達到4,006美金。至於中國大約在1993年前後進入此一階段,也正好是台商開始陸續赴大陸投資的時候,當時中國大陸每人國民所得在500元左右,約比台灣晚二十多年進入起飛階段。

第四階段「走向成熟階段」,其產業特徵是從勞力密集產業,轉向高附加價值的資本密集產業,交通與通信等基礎建設大幅改善。台灣在1986年左右開始進入此一時期,至1997年為止國民所得已接近14,000元。目前中國大陸基礎建設快速,廉價工資吸引全球資與人才,已成為世界工廠,2008年每人國民所得已達3,292元,顯示中國經濟發展正走向成熟階段。

第五階段「大眾消費階段」,此一階段服務業發達,奢侈品消費增加,休閒保健支出比重上升,大量採用科技產品與進口貨。台灣約自1997年進入此一時期,不但民眾享受健保福利,休閒旅遊蔚然成風,高檔餐廳與明牌服飾的生活型態,也走入尋常百姓家。

如果觀察台灣每人平均國民所得時間數列趨勢線(參下圖藍色曲線),發現在1970年以前,經濟發展非常遲緩,有如在飛機在跑道上慢慢加速。但從19711985年開始加速成長,每人國民所得從447元,增加到3,290元,有如飛機脫離地面開始起飛。此後,從1986年起至1997年間以更大的斜率成長,每人國民所得也快速提升至13,810元。比較中國大陸成長趨勢線(參下圖紅色曲線),截至目前為止,其走勢與台灣在1986年之前幾乎完全一致,所以依據羅斯托的理論模型,以及台灣經驗,未來中國經濟發展必然走向成熟階段,每人國民所得也會以高角度成長,預計在2016年前以前,每人平均國民所得將會達到一萬美元,大眾消費時代來臨指日可待,屆時從世界工廠變為世界市場應該不是夢。

 

 

l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許多經濟學者紛紛發表對全球性二次衰退的看法,結果莫衷一是,若想在如此複雜的經濟環境裡,預知是否會發生全球性二次衰退,誠屬不易。但是我們可以反向推論,先假設二次衰退真的來臨,再向源頭尋找造成衰退可能原因。最後,和現行經濟環境比較,觀察是否有任何跡象,將會引發二次衰退危機。

所謂經濟衰退意指有效需求不足,無法提供經濟成長動能,探究有效需求不足原因包括消費不振、投資不足、政府支出減少、貿易衰退等。第一次金融海嘯發生時,主要靠各國政府以金融與財政手段,擴大刺激有效需求,全球經濟才能夠在短期內復甦。但是各國逐漸感受到,持續的金融寬鬆政策,導致資金氾濫,助長許多投機行為,全球房市、股市忽然活絡起來,再度反映出泡沫經濟的前兆。另一方面,各國政府刺激經濟的財政支出,也讓財政赤字迅速惡化,國家債務信評不良,造成潛在的金融危機。

由於前述金融與財政措施導致許多副作用,所以為了防止寬鬆貨幣造成通貨膨漲之壓力,以及避免財政持續惡化,引發債信危機,所以各國政府不但停止刺激經濟方案,且紛紛宣示縮減開支的決心;並逐漸加強貨幣控制,只要經濟許可,各國央行隨時都有升息的打算。以上的作法,直接或間接的壓制了消費、投資等有效需求,只要稍有過當,都將衝擊到剛剛復甦的全球經濟。

剛才已經說明了如果經濟衰退來臨,主要係來自有效需求的不足,若就現行全球經濟狀況,分析可能原因如下所述:

一、  政府支出:各國政府競相削減財政支出已成趨勢,包括英國、德國以及發生歐債危機的國家。相同作為千萬不能持續蔓延,美國政府也提出警告,各國競相削減支出,將嚴重影響到剛復甦的經濟

二、  民間消費支出:截至目前為止,利率水準尚低,資金充裕,消費與電子產品銷售仍然暢旺,暫時無明顯衰退跡象,但是因為各國失業情形依然嚴峻,唯有恢復就業水準,才能持續保持消費動能。所以日後失業率若沒有明顯降低之前,各國利率就開始提升,再次衰退可能性就會明顯提高。

三、  投資支出:可喜的是企業投資受到前波刺激消費的影響,仍然維持成長態勢。但是消費支出一旦出現動能不足,首當其衝就是投資縮減,所以應觀察市場存貨變化,存貨去化不良,將是衰退的先行指標。另外,各國打壓房市,也將拖累了資本支出的動能,一旦各國房市再度形成另一波泡沫,也會拖累經濟的復甦。

四、  國際貿易:目前各國貿易量仍然維持成長態勢,貨櫃與航空運輸業榮景恢復,除了各國匯率波動導致進出口變化外,各國間之貿易結構,短時間內不易有所重大改變。

所以想預知全球二次衰退是否會發生,就要持續觀察各國政府升息、削減支出、打壓房市等作為是否失控,並追蹤失業與消費、投資支出等指標是否能夠持續或轉佳,一旦出現明顯反轉,顯示二次衰退將難以避免。

 

l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人民銀行新聞發言人19日指出,根據國內外經濟金融形勢和中國國際收支狀況,決定「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增強人民幣匯率彈性」,日後人民幣將恢復與一籃子貨幣掛鉤。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也指出,過去人民幣盯住美元是一項「特殊的政策」,目的是為了渡過金融危機。

由於美元對全球重要貨幣長期趨貶,人民幣盯住美元的結果,使得人民幣不但沒有升值,反而隨者美元貶值,以致美國認為人民幣被低估,不斷提出人民幣升值的要求。如果日後人民幣改成一籃子貨幣政策,應該會選擇重要貿易伙伴的國家貨幣,做為人民幣升、貶之依據,不但可以降低隨單一貨幣波動之風險,也可以擺脫美國操控人民幣的指控。更重要的是人民幣的彈性調整,將提供中國政府面對經濟變動時,多了一項政策工具。

但是實施一籃子貨幣政策後,人民幣是否就會如大家所預期的升值?其實不然。因為升值結果,隱含了一籃子貨幣加權平均價格將會對美元升值的假設,但是近期歐元對美元就呈現貶值趨勢,所以一籃子貨幣政策並不能保證人民幣未來的升或貶。其次,要討論的是中國政府是否真的想讓人民幣升值?大陸內部升值的條件與環境是否已經成熟?升值以後對中國經濟有何影響?

最近影響大陸經濟的重要事件包括了工資調升與打房政策,前者推升了生產成本,所以產出與出口也會同步減少,但薪資成長將會刺激國內民間消費,以上供給減少、需求增加兩股力量,都會推動物價上揚。至於打房政策,雖然暫時阻止了房市泡沫,但是多餘的游資會被迫導向其他有利可圖的新標的,如前一陣子炒作大蒜等大宗物資,對於物價會產生推波助瀾作用。

初步瞭解了大陸目前面臨的經濟問題後,可以依此判斷中國政府會採取何種匯率政策,才能符合內部經濟情勢需要。首先,假設人民幣一旦期升值,將會打擊出口產業,造成出口減少、進口增加,物價上漲壓力隨之減輕,惟國內產出GDP成長也將減緩,有如一刃兩面。但對於中國民眾而言,以美金計算之每人國民所得會相對提升,反映過去中國大陸的繁榮發展,國民享有更高的國際購買力。

矛盾的是大陸每年經濟必須保持8%的成長,雖然中國當局未曾明確表示為何要保八,但是最常見的說法是,只有經濟每年增長百分之八,才能解決中國每年新增超過兩千萬人的就業問題。因此,百分之八的經濟增長率,一直被認為是保持就業增長和維護社會穩定的底線,如果升值會破壞保八的承諾,就會不會讓人民幣升值。但是物價穩定與經濟成長如何兼顧?最好的方法就是放棄人民幣盯住美元的僵化政策,讓匯率有較大幅度的調整彈性,不必再像2005年一波大幅升值,反而製造外匯投機獲利的好機會。反之,因為未來人民幣匯率來回變動,外匯炒家與中國人民銀行對做投機風險增加,進而引導外匯市場走向正常化,並做好人民幣走向國際之準備。同時,人民幣的彈性調整,也帶給中國政府更大的操作空間,一旦匯率升過頭,影響到經濟成長,隨時都可貶回適當的水準,這也是彈性匯率的優點。不必像原有僵固的匯率制度,事前難以知道升值幅度多少才屬適當,萬一未達預期效果,是否要有第二波調整,將嚴重影響金融秩序,衝擊經濟穩定發展。

    所以我們可以預期將來人民幣匯率,長期間仍會朝升值方向緩步調整,以換取更多時間,來觀察對經濟的影響。但短時間幣值升、貶幅度將會增加,且不會有立即、明確的升值舉動,以消除炒匯買盤,營造人民幣市場的健全環境。總之,中國本次啟動二次匯改,的確是因應當前中國金融環境,最佳的選擇,不但解決了匯率僵化下人民幣升與不升之難題,逐漸讓自由市場機制取代人為管制。如若匯率能夠忠實反應國家經貿實力,將有助於中國從世界工廠,轉型成為世界市場,讓人民共同分享長期以來經濟發展的甜美果實。

l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希臘債務危機對歐洲投下一顆震撼彈,歐豬四國的主權債務更是岌岌可危,不但國家債券被列為垃圾評等,歐元也成為投機客狙擊的目標,更被看壞在年底之前將貶至對美元一比一之水準。為何少數國家的財務問題,會危急整個歐洲貨幣穩定,這需要從歐元貨幣制度談起。

從前有個人家,生了二個兒子,打著老子名號各自經營生意,大兒子勤儉努力;小兒子揮霍懶惰,有一天小兒子周轉不靈,債主上門討債,老子只好用大兒子賺的錢替小兒子還債,大兒子的家人卻不認為有必要為了好吃懶做的弟弟還債,所以嚴肅考慮是否該是分家的時候刻了?

前述例子,雖然不能完全說明歐元目前的處境,但是十六個歐元國家,經濟與財政狀況各有不同,彼此在單一貨幣的約束下,相互拖累無可避免,希臘危機德國不情不願出手相救,與該故事情節多少有些相似之處。單一貨幣發生爭議的主要關鍵在於,各會員國之間既然採用同一貨幣,就表示放棄了制訂各自貨幣政策的權力,並將此權力交由歐洲央行行使,也就是彼此視同一個經濟體。

一個主權國家推動經濟穩定發展的兩項主要政策工具,一是財政政策;另一是貨幣政策,經常必須交互運用,以維持經濟持續成長。可是歐元諸國不但無法單獨採取最有利自己的貨幣政策,更糟的是各國卻有各自獨立的財政主導權。希臘在生產力方面不及歐元其他國家,所以經濟體質較差,同時在公共支出方面又不知節制,最後債臺高築信用破產。同樣情形若發生在一般非歐元國家,其貨幣將會持續在外匯市場被拋售,而趨於貶值,但相對會有利於出口競爭力,同時以該國貨幣計價之債務也會獲得減輕,讓經濟有獲得喘息調整的機會。但若像希臘一樣,匯率與國際收支無法連動,又囿於財政狀況欠佳,無法進一步採取擴張性財政政策,經濟將會加速蕭條,這就是希臘未來的寫照。

所以歐元區的問題,根本在於各國經濟水平參差不齊,單一貨幣無法應付目前各國發生的金融困境。歐元要能成功,一方面各國資本與勞動力要能完全自由流動,以平衡各國之生產力,拉近各國的經濟實力;另一方面為彌補各國先天在區位與資源上的差異,造成經濟發展的落差,也必須要有統一的財政貼補機制。但是除非歐洲能夠統合為完整的政治與經濟體,否則歐元制度注定難以健全,未來問題還會層出不窮。不過,如果可以考慮剔除若干經濟體質不佳的國家,也許歐元還可以安然度過一段時間。

 

經濟常識:

1.    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係指政府通過利率、匯率調整與控制貨幣數量來影響經濟活動;財政政策則指政府以擴大或削減政府支出方式來影響經濟活動。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最終目的,在於維持總體中之總供給與總需求的平衡,達成物價穩定與經濟成長。當景氣不佳總體需求不足時,政府多會採取擴張性財政政策與寬鬆之貨幣政策;當景氣過熱總需求過多,有通貨膨脹壓力時,政府則會採取緊縮性財政與貨幣政策。

2.    資本與勞動力移動:資本與勞動力係生產過程中最重要的生產因素投入,各地區對於生產因素需求不同,有些區域勞動力過剩,失業嚴重,勞動力外移如印尼外勞,不但可以解決該國失業問題,也可以賺取外匯,平衡區域之發展。如果在同一國度,勞動力從鄉村移至工作機會較多的城市地區,是極為常見之事,也有助於國家整體經濟的發展。但在歐洲各國,雖然人民交流頻繁,但是勞動力的移動還是受到限制,有礙區域經濟均衡發展。

 

l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大陸自改革開放後,沿海設置經濟特區,長期倚賴低廉工資之優勢擴大出口,逐漸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之經濟體。由於長年出超,外匯累積不斷增加,面臨龐大的升值壓力,但是為了保持國內產業競爭力,仍甘冒通膨風險,壓制人民幣匯率水準,尤其最大的債務國美國,甚至指控中國大陸操縱匯價。所以中國產業若延續過去低成本之外銷策略,終將無法同時維持人民幣與國內物價之穩定的難題。同時,隨著國內經濟發展,人民收入增加,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如若讓人民幣升值,將直接打擊出口,將無法維持最起碼的經濟成長;但若勉強維持人民幣匯率,而長期出口擴張所導致的通貨膨脹將難以避免。

郭台明針對富士康員工自殺事件,以全面大幅加薪因應,不但引發整個中國大陸加薪風潮,也導致全面性工資上漲。影響所及,從好的一面來看,領取固定工資的低層勞工,生活改善,直接縮短貧富差距,所得增加也會產生所得效果,進而增加消費支出,不但可以擴大內需,減少對國外之逆差,減輕人民幣升值之壓力,同時也將成為經濟持續成長之動力;但若從不利的一面來看,則是工資上升會提升企業之勞動成本,當然出口也會減少,對大陸而言,雖然正好解決過渡順差之窘境,但是部分靠勞力密集之產業,將被逼出走至鄰近工資較為低廉之國家。其次,工資對於國內物價是否有推波助瀾之效果,仍值得關切,所以中國政府則必須提出一套產業轉型策略,以因應未來經濟轉型之需要。

所以此波薪資上漲,對中國大陸是短空長多,一舉解決匯率升值與所得分配不均之壓力,同時提供未來產業轉型的新契機。惟仍需追蹤觀察的是對物價之衝擊,過去因為內地生活水準提高,貨幣需求相對增加,所以物價水準尚能保持平穩。但在工資一次大幅調升後,總體需求增加對於物價衝擊在所難免,也將反映在今年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中。又適逢金融海嘯以後,政府大幅增加支出,過度寬鬆的金融政策與無效率的投資,將導致金融壞帳風險,中國政府必須小心應付,否則一旦產生信用危機,將會推波助瀾,通貨膨脹則將一發不可收拾。

 

財經常識:

1.    同時追求人民幣匯率與國內物價穩定的矛盾:外匯存底是調節人民發行之重要關鍵,出超愈多就有更多的外國貨幣被兌換成等值人民幣,在不變的匯率水準下,所釋放出的人民幣日益增加,容易造成過多貨幣追求有限的物品,價格容易上漲。貨幣供給增加最容易見到的就是房市與股市價格的上漲,其次就是出現各種無效率的投資,最後形成泡沫根源。

2.    工資上升對物價與總產出GDP之影響:在生產方面,會增加勞動成本,造成經濟總供給減少;在消費方面,由於勞動所得增加,則會因為所得效果,使消費支出增加,造成經濟總體需求增加。由於總供給減少,總需求增加,物價隨之上漲,總體產出GDP則因供給與需求變動,相互抵銷,不會有明顯影響。

3.    工資上升對國際收支之影響:一方面由於生產成本增加,導致出口減少,外匯存底趨於穩定,人民幣需求減緩,升值壓力減輕;另一方面,國內消費支出增加,對國內、外產品需求相對增加,進而增加對外匯需求。由於出口減少、進口增加,導致國際收支經常帳剩餘減少,匯率升值壓力減輕。

4.    工資上升對區域經濟之影響:由於中國內地與西北地區工資,每月不到一千人民幣遠較沿海低廉,所以除鴻海早已西進佈局外,其他大型企業也都有所準備,移至重慶、武漢、西安等地區。此次加薪風潮,使得廠商在降低勞動成本的考量下,加速西移的腳步。但是也有部分競爭力較弱的產業或廠商,將被迫轉向東南亞國家或印度發展。

 

l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