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人力資源 (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大學生薪資由誰決定?

今天立法院質詢林全院長,國內大學畢業生的起薪大約新台幣2萬7千元,並問他起薪應該多少才夠?林全說:「應該要考慮生活水準及物價,他希望能再上來,以接近3萬為目標。」。看上去大家對薪資水準,都有想法,但無辦法。大學生薪資水準應該由誰來決定?立法院、行政院、企業、大學生?可惜通通都不是!而是決定於勞動者的生產力,也就是愈是具備勤奮、努力、創新、創意的人,因為能夠幫老闆賺錢,愈能獲得較高的薪資。朝野不明究理,只會空談理想的薪資目標,卻不思為何當今大學畢業生生產力不足,討論薪資問題,變成菜市場喊價,如同抽刀斷水,根本就無法解決問題。

經濟的外溢效果,讓全民共享成果

但是社會上並非每個人的能力都相同,一樣大學畢業,能力的高低差別就很大,但是經濟的外溢效果,有利於縮減因為勞動力異質,所造成的薪資差距。經濟發展的外溢效果(spillover benefit),從正面而言(還有負面),係指整體經濟發展,不但有利於生產者本身,也能擴散到整個社會,為眾人所分享。以全球麥當勞為例,就可以清楚體會到,經濟發展的正面外溢效果。麥當勞在全球幾乎供應相同的產品,所雇用的員工,幾乎做同樣的事情,但是不同國家的員工,所領的薪資差距很大。在經濟發展程度較高的已開發國家,所領到的工資,遠遠超過開發中國家。顯然各國工人,因經濟發展的不同,同工卻不同酬。並非美國麥當勞員工生產力高於落後國家,而是美國其他產業的高生產力、高報酬,透過外溢效果,讓麥當勞員工間接受益。而美國大學畢業生薪資,高於台灣,也是相同道理。

外溢效果就像將水灌入池子當中,當加入一瓢水,整個水平面都會升高。所以不是美國麥當勞員工,生產力比我們高,以致薪資較高。而是美國其他產業,如蘋果、google、intel、微軟、華爾街等眾多企業,展現了較高生產力的緣故,就像不斷加入池子裡的水,讓全美薪資水漲船高。所以一國的薪資水準較高的原因,是因為擁有強而有力的產業作為支撐。反之,產業發展落後,也是薪資水準落後的原因。

回到現實的經濟發展的過程,當經濟體中某些產業有了競爭優勢,自然造就一部分人的財富增加,消費能力也隨之提升,社會當中其他人也間接受惠。如同過去電子業的榮景,支撐計程車、餐廳等服務業連帶受惠,大家的收入都會水漲船高。當領頭產業發展停滯,缺少進一步推升經濟發展的動力,薪資水準當然也無法再攀高峰。

企業海外發展,外溢效果有限

台灣過去的經濟發展,從早期傳統製造業,造就台灣的繁榮與勞動薪資提高,後來也因為薪資水準提高,廠商開始外移。但很快的電子業繼續接棒,能夠讓台灣成為亞洲四小龍,社會也享受到繁榮的果實,平均薪資水準也不斷提高。但是到了本世紀,突然整體的薪資水準停滯不前,從經濟的外溢效果分析,顯然是缺少強而有力的產業繼續接棒,產業空洞化的結果,也失去了推動薪資的活水。

隨著台灣產業移往中國大陸與東南亞,雖然獲得良好的發展,但是對提升台灣薪資所得卻毫無助益。譬如鴻海等大企業,公司在台灣,製造在境外,雖然每年EPS都有10元左右,但是賺錢的是台灣及國際股東,與薪資階級與薪資水準,一點關聯都沒有。鴻海併購夏普,致力於機器人等產業創新,所提升生產力,只有少數投資股東受惠,在台灣的其他人,卻享受不到企業成長所帶來的喜悅。

採新加坡、香港開放模式,才能吸引資金與人才流入

文章標籤

l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專業度:★★★☆☆

蠻橫立法不是解決勞動薪資低落的根本之道

立法院最近審查「公司法與工廠法修正草案」,要求企業於公司章程中明定「年度盈餘分紅計畫」,否則最重可罰五百萬元,並得連續處罰至改善為止。姑且不論欲將原本濃厚社會主義劫富濟貧思維,強行納入市場經濟運作當中的立法企圖,如何違背市場法則。但務必要了解,為何勞動薪資無法提升的關鍵因素在哪裡?才能正本清源,找到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不是蠻橫幼稚的立法,就可以解決經濟問題。

企業經營的基本思考

要能夠讓企業讓利,為政者不能不了解企業是如何規劃思考經營之道,否則如何營造一個良好經營環境,讓企業與勞工雙雙獲利。

企業運作提供產品或服務,必須投入資源,概括為勞動、資本與技術等三項。所以產出是否具競爭力,關鍵因素在於勞動與資本的投入多寡,以及技術創新的掌握。

其中勞動與資本在生產過程中扮演互補的角色,譬如說如果勞動成本提高,企業可以多用些機器取代勞工,或是遷移到勞動成本低的地區生產。所以勞動工資是取決於市場的供需,而非工資管制。

由於企業獲利另一個要素為技術創新,創新成果也會反映在勞工的報酬中,因為受雇勞工只要能夠提供企業無可取代的創新價值,企業就會依照市場競爭高薪雇用。譬如現在許多科技新貴、網路應用服務、流行設計、文創工作者,甚至中低階層專門技術如水電工、木工等都是炙手可熱高薪職業,原因就是其勞動價值無可取代。

勞工可否分享企業盈餘

企業盈餘的內涵為何?企業在營收當中扣除投入之生產成本(包括原材物料與勞動成本),以及研發、折舊、利息(資金成本)、行銷等費用後,所得到的剩餘謂之盈餘。所以對於勞動報酬部分,已經根據個人對企業的貢獻,在薪資當中有所給付,但是對於資本主或股東所提供之資金貢獻,並未納入生產成本當中。所以盈餘真正內涵是資本家提供資金的報償,以及投資風險的回報。

文章標籤

l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專業度:★★★☆☆

 

最近勞動部又為了審查基本工資的問題傷透腦筋,首先是政府將召開「基本工資審議委員會」,討論調漲基本工資的議題,但是受到資方代表的缺席杯葛。主要原因在於由各方代表組成的審議委員會,去年才做成決議:「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累計達3%,才召開基本工資審查會議」,但是行政院因為CPI的七項指標當中,其中一項食物與衣服類指數超過3%,認為影響基層勞工生活甚鉅,想要依勞方要求調漲基本工資。

但各方立場不一,今年整體物價1-7月僅1.29%,如果就此調漲,不但違反去年各方代表的決議,更落得朝令夕改的罵名,失去企業方對政府的信任感。何況食物類物價指數,對整體的消費影響,心理大過實質,難有任何建理性結論,只落得各說各話罷了。

 

勞資雙方基本工資調漲之主張

 

勞方代表一向認為國內工資偏低,希望能夠從基本工資的調漲,保障勞工生活權益。並認為去年「CPI超過3%,才召開基本工資」的會議決議違法,所以要求政府召開會議討論。政府則在不斷接到勞方對於食物類物價漲幅太大之抱怨,所以基於低收入勞工生活考量,順勢召開調漲工資會議,實無可厚非。但是基本工資調漲,背後影響層面廣大,也是不得不考量的因素。

資方認為近五年來基本工資、勞健保費率、補充保費、勞退新制等因素之調漲,勞動成本增加約21%,遠超過鄰近國家。其次,僅就CPI中一項指數,就判定生活費的連動,似欠周詳,且違反過去決議。另外基本工資與外勞薪資掛勾,資方負擔增加遠超過國內勞工的受益,但政府表示已簽訂了保障人權公約,所以外勞薪資無法與基本薪資脫鉤。

 

文章標籤

l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政府對軍公教退休政策的十大謬誤與荒唐之舉,源自於常識不夠、知識不豐、見識不足、眼光短淺、目光如豆。今天如何糟蹋公務員,明天就有甚麼樣的公僕,看看日本、新加坡的公務員,如果要向上提升,就得學個樣。不然優秀公務員早早退光光,好人才也不會肯留在公務體系,國家還有明天?大家等著瞧吧!

  1. 謬誤一:政府只知道扮演政府的角色,從來不知道自己也是雇主。對於退休制度的一切行為,都以強勢資方的態度,對待奉獻多年的弱勢勞方,完全無視於勞資對等的關係,球員兼裁判。換成台積電或宏達電,撕毀對於勞工的退休承諾,法律應該保障的是雇主還是弱勢的受雇者。
  2. 謬誤二:馬總統說「經費不足」、「行業不平」、「世代不均」。

    (1)「經費不足」找退休人員開刀,但退休公務員看到的荒唐事包括民營電廠的貼補、核四延宕、銀行虧空呆帳率過高由公庫貼補(當年免去銀行5%營業稅)、消防署長貪汙(冰山一角)、企業合法逃漏稅,開雙B卻不繳個人綜合所得稅,全部動輒千億元,都是由我們一毛逃不了稅的薪資所得者貼補。真是柿子永遠揀軟的吃,好一個大有為的政府,改革從哪著眼,從何著手茫然不知。

    (2)「行業不平」更是荒唐至極,醫生、律師、企業家、下至農民上至總統收入若要平等,豈不成了共產社會,行業平等之本意應該是機會平等,而非結果的平等;是立足點的平等,而非齊頭式的平等。馬政府何時開始信奉共產主義,還是連基本的社會主義申論能力都沒有?如果社會不公,本來租稅政策才是手段,但是連土增稅都不敢動,證所稅被股市大戶嚇一下就退縮了,當然砍砍公教人員退休金真的比較簡單。

    (3)「世代不均」我們退休這個世代,奠定了台灣新興繁榮的基礎,我們在現代年輕人的身上,看不到我們這個世代吃苦大拼的身影。我們的時代是配合國家政策勒緊褲帶,從貧窮走向富裕,我們這一代創造的局面,如何交棒給失血的下一代?

  3. 謬誤三:公保本金減少,卻背負18%惡名的誤導。若退休時公保總金額200萬元,卻只能存150萬,去年因所得替代率降低又要求再從帳戶中提出30萬,最後僅剩120萬元本金,如果計算利率只有10.8%。新政策又說要砍18%,那過去砍本金,不知算甚麼?政府一直在玩18%魔術,不斷減少本金,卻連考試院長關中都在高喊18%,卻不知本金減少和利率降低是同一碼事,連如此簡單的事都無法分辨,遑論國家大事實在令人擔心。
  4. 謬誤四:過去因為精簡政策懇求公務人員提早退休。但昨是而今非,當年配合提早退休的現在被看成米蟲,情何以堪。公務人員55優退專案行之多年,加上政府精簡,多年來一直鼓勵大家早退,希望組織改造早日實現。不曉得這些改革高官,是真的不知道,還是沒空讀讀統計資料。但是沒知識也要有常識,政府人力政策是長遠的,不是今天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過去精簡政策,也是全國上下一體的共識,導致公務人員早退現象,今天要求退休人員擔起責任,當年依照民意從事政府精簡的決策者,又該當何罪?是否也給現今的決策者一些教訓與啟示。
  5. 謬誤五:現在的改革者與民意對於「恩給制」的無知。政府遷台後,對於軍公教人員,採低薪資政策,再透過恩給制和配給式的福利措施,保障軍公教人員的家庭生計和退休生活保障。(出處:韓敬富,2003),形成了低薪資與恩給制配給式福利制度的絕妙組合。公務人員從84年以後退休雖然改為「儲金制」,但原有退休金中含有「恩給制」部分,是國家的相對補償,與所得替代率無關,不能一概而論。
  6. 謬誤六:政府退撫基金動輒挽救股市的荒唐。退撫基金是退休人員提撥的退休資金,投資生息安全第一,卻經常在民意的要求下振興股市,好讓投資人解套,公務人員卻無權監督。孰不知如果賠錢卻是全民買單,退休人員的錢政府有無權力,自作主張投入風險投資市場,此種任由政府便宜行事作風,值得商榷。
  7. 謬誤七:公務人員權利與義務與一般勞工天差地別。公務人員沒有罷工權,無法挺身維護自己利益;公務人員有不當利益是用較重的貪汙治罪,而非不當得利;公務人員兩岸旅遊(過去多年)與居住的限制;公務人員的雇主(政府)比民間企業主強勢,可以不受勞資雙方私契約行為保障,動輒以國家法律伺候,退休條件說改就改,公務人員的勞資問題誰來聞問?是否應效仿勞工可以有罷工權,來保障權益!
  8. 謬誤八:政府允諾的退休條件是與退休人員之間的私契約,亦非法律可溯及既往。這是一般法律原則,私契約行為應受民法保障,豈容政府單方毀約,至少要經過雙方談判,修改契約內容,否則政府就是無法無天資方,公務人員成了俎上肉。當時依照政府政策退休公務員,是否可以回任?回任條件為何?如果條件不合,是否應該有機會申請國賠。以上都是最簡單的法律常識,法律博士總統,卻渾然不解,讓公務人員更是難以理解!!!
  9. 謬誤九:公務人員薪資必須誠實申報,勞工薪資匿報、低報、短報比比皆是。勞保問題一籮筐,企業主不肯誠實申報受雇人員薪資,可以少提撥,政府提撥金額相對也少,退休前才來調整薪資保額,還嫌替代率低,大家都想白吃午餐,繳少領多勞退基金不破產也難。政府不知問題所在,大刀闊斧改革,只想對軍公教開刀,從改革角度看來,實在匪夷所思。
  10. 謬誤十:民意只是情緒發洩的窗口,完全跟著民意走絕非長治久安之道。民眾是盲目的,知識水準也有限,容易被政客或財閥情緒化的引導。完全依照民意,何需菁英治國。政權是短暫的,歷史是永恆的,政客、財閥、權貴、媒體(被政客控制)才是阻礙改革的最大黑手,如何善用輿論,常與民眾溝通政策,謀定而後動,才是施政者的應有作為。而非想到甚麼就做甚麼,別人說甚麼就做甚麼?急就章式的改革,公務人員退休制度,在短短時間提出,為政者想清楚了嗎?

 


l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專業度:☆☆☆☆

行政院主計處公布今(民國99)年一至九月受僱人員平均薪資為四萬五四七一元,但是一般人多不以為然,甚至認為統計調查資料不準確。電視台記者在路上訪問民眾,發現多數人都沒有達到政府公佈的薪資水準,所以就質疑數據的可靠性,這也坐實了大家共同的看法。

平均薪資不符多數人的經驗法則

為何政府統計的平均薪資,總是和大家的看法不一樣,陰謀論者就會懷疑政府動了手腳,故意掩蓋真相,到底事實如何呢?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一個家庭當中,有父親、母親與兒子三個人工作賺錢,父親從事經理一職月薪10萬元,母親從事會計工作月薪4萬元,兒子為業務員月薪2萬5千元,全家工作總收入為16萬5千元,平均每人每月收入5萬5千元,所以全家三個人當中有二個人(三分之二)低於平均所得。

一般人對平均薪資的誤解

統計學上所得分佈並非是一個大家熟悉的常態分配,因為在常態分配下,所得收入的高低會呈平衡對稱,也就是平均數剛好在中間,有50%的人薪資高於平均數;也有50%的人低於平均數。但是實際上,所得水準的分佈並非左右(或高低)對稱,因為任何企業或組織,基層低薪資員工所佔人數一定較多,高薪主管人數相對較少,所以公司主管或是老闆,就可能拉高全公司的平均薪資水準。一個公司的平均薪資,有好大一部份是公司高階主管推升的。如果有一天,當你的所得超過平均薪資時,恭喜你,這表示在多年努力之後,你的薪資已超過社會上多數人了。

不要忽略了受僱人員薪資內容的統計定義

另一個讓大家感覺平均薪資與實際有落差的原因,在於行政院主計處所公布之受僱人員薪資統計當中,除了含經常性薪資(含本薪與按月給付之固定津貼及獎金)外,還包括非經常性薪資(含加班費、年終獎金、員工紅利、非按月發放之績效獎金與全勤獎金等)。所以比較時不要忘了自己的加班費、獎金等外快收入,想想看也許你薪水不到3萬元,但公司提供的午餐、加班費、全勤獎金加起來說不定已經超過3萬5了。

 

參考資料:

l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專業度:★★☆☆☆

克魯曼觀點

保羅克魯曼(paul krugman)最近在部落格對於美國目前失業情況的看法中提到:「勞動需求既使再強,也需要適合的勞動供給來滿足。也許在某些職業出現較大的勞動短缺,但卻無法將現行剩餘勞動力適時移轉,以增加勞動供給。同一時間,在其他職業卻出現多餘的餘勞動力。我相信我們目前的勞動供給不是缺乏適應力就是訓練不足,所以無法滿足對產業所提供的工作機會。這意味著一個極不均衡的充分就業,某些受到青睞的熱門職業工作者,工作超時,工資高;另一些則面對低工資、工時不足,甚至陷入失業、貧困的窘境。

產業結構M型化

台灣的情況比起美國也不遑多讓,隨著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腳步未曾一刻停歇,低層次工作如生產、裝配線陸續外移;高層次工作如研發、行銷等快速增加,但整體勞動力素質去卻無法配合迅速移轉。以致低層次低勞動需求不斷減少,非技術性勞工失業或退出就業市場情況增加,即便是留在產業中的就業者,薪資、福利也都相對得不到保障,成為弱勢的勞動者。至於高層次工作,勞動需求殷切,並享受較高的工資與福利,成為就業市場的天之驕子。所以在產業調整的過程當中,勞動力也形成M型,左邊低層次勞工,就業機會減少,技術又無法提升,勞動就業條件惡化;右邊高層次勞工,因為技術的進入障礙,競爭者少,故享有較好的勞動就業條件。

低層次勞工何去何從

有一個朋友原來在華碩筆記型電腦生產線工作,但是自從工廠外移以後,一直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失業一段時間後,現在已經不再工作了。類似的例子在台灣比比皆是,原來辛勤的勞動力,在壯年時期就被迫離開勞動市場,造成整個社會的損失。過去台灣社會普遍缺乏終生學習觀念,自離開學校踏入社會的一刻,除了眼前的工作,完全停止了學習的腳步,一旦面臨工作生變,才驚覺自己早就被社會所淘汰,但為時已晚。研究如何移轉低層次勞工的生產力,應該是政府開發人力資源的一大課題。但是政府過去太注重職業技能的轉換與重新培養,這對於中、高年勞動者來說實在太過困難。反而應該設法獎勵培植台灣製造產業朝精緻化方向轉型發展,不應僅止於高科技產業,好讓部分經驗豐富的熟練工人,繼續在工作崗位上發光發熱。現在「台灣製造」在世界、在對岸都有一定的品質形象與市場,其中商機無限,如台灣高級自行車產銷全球,就是最好的例子,相信其他各行各業都有轉型的空間,有待發掘與輔導。

 

延伸討論:

1.  有哪些產業可以朝精緻化方向發展,並有助於減緩台灣勞動力M行發展趨勢?

l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專業度:★★☆☆☆

景氣循環與失業的關係

經濟衰退時勞動市場開始緊縮,其傳遞過程是緩慢而間接的,有時不會立即反映在失業率上。當經過一段時間衰退後,失業率升飆高到一定水準會產生鈍化,但也並不表示景氣已經到達谷底。相反的,當景氣開始復甦時,失業率總會在一段時間以後,才會隨之降低。當景氣繁榮時,失業率在低檔也會產生鈍化,但並不表示經濟成長已經停滯了,所以失業率經常被當作一項落後指標。

景氣轉變時勞動市場的傳遞過程

假設景氣從高峰滑落,廠商面臨業務縮減,但是因為不知道是否是暫時性產品銷路波動,還是全面性經濟衰退,所以廠商會先以縮短工時因應,包括減少加班、強迫休假或休無薪價等措施

當廠商發覺銷售減少是因為景氣不佳所造成,就必需縮減產能,並採取資遣、裁員的手段,以減少人力投入。接著有些廠商無法承受不景氣衝擊關廠、倒閉,大量失業景象就會出現,同時隨者景氣的滑落,失業者找尋工作的時間愈來愈長

但是一陣子以後,擠破頭找工作的景象漸趨緩和,但是不見得就是失業情勢已經趨緩,其實是有一些人找不到工作,乾脆不再尋找工做了。最常見的就是中年失業,由於技術能力移轉困難,又因為年齡關係,無法與較低工資的年輕人競爭,找工作更加困難,以致參與勞動意願降低。

從每週平均工時看景氣循環

民國96年景氣好的時候,失業率多保持在4%以下,工作者每週平均工時在上半年高達45小時以上,但自下半年起,到97年金融海嘯發生前,失業率雖仍維持在4%以下,但每週工時已經領先減少,約在44.5-45小時之間。

976月金融海嘯發生以後,失業率開始大幅攀升,在988月達到6.13%的高峰。每週平均工時,亦同步大幅減少,至98年年初達到最低,每週平均工時不到43小時。

l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專業度:★★★★

先進國家所得分配惡化現象

大家都想不通為什麼國內生產毛額GDP逐年成長,但是勞動薪資卻在原地踏步,剛出社會的年輕人薪水才二萬多塊錢,全台灣受雇員工平均薪資在民國88年時為38,112元,到了98年為38,224元,扣除物價上漲,實質薪資不升反降。再方面,勞動報酬占GDP比重從民國 8550.52%,逐年下降至9746%左右,顯示勞動報酬一直在惡化當中,為什麼經濟成長果實未能全民共享?為什麼擁有資本的人分到的大餅愈來愈多,提供勞動的人所得愈來愈少?

無獨有偶,所得分配惡化在已開發國家當中早已不是新鮮事,根據IMF2007年「世界經濟展望報告」顯示,過去二十年包括美、日與歐洲國家勞動所得占GDP比例持續下降, Thomas Friedman 在「世界是平的」一書當中道出了其中關鍵,他寫到:「女兒啊!小時候我常聽我爸媽說:『湯姆,乖乖把飯吃完,因為中國與印度的小孩沒飯吃』,現在我對女兒說:『女兒啊!乖乖把書唸完,因為中國與印度的小孩正等著搶你飯碗』」,前述情節具體呈現了全球勞動市場的板塊挪移現象,已開發國家在產業外移後,工作機會成長趨緩,勞動力市場競爭激烈,抑制了工資上漲。

產業發展與勞動力市場的變遷

勞動力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與生產的結合可分為幾個階段,前期是勞動力的遷徙,就是以人遷就生產地;後期則是生產地的遷徙,也就是以工廠遷就人。經濟發展初期,農村剩餘勞動力,遷徙至都市化地區尋找就業機會。早期台灣南部農村勞動力到北部謀發展,現在的中國大陸農民工流入沿海經濟開發區,都曾經歷這個階段。

當產業發展飽和以後,國內勞動力不足,進入第二階段,此時廠商可以有二個選擇,一是引進外勞,以填補勞動缺口,如台灣因進泰勞、美國引進墨西哥勞工、歐盟引進土耳其工人,皆是解決國內勞動薪資水準過高的手段;另外,廠商也可以選擇境外外包,無論是服務業或製造業的OEMODM等都可以跨國外包方式生產,就像Wal-mart或是蘋果,他們銷售的產品都是在亞洲生產,以降低生產成本獲取最大利潤。

接下來第三階段,在全球化趨勢下,企業為節省生產成本,尋求更低廉的勞動力,可能採取遷移到勞動力充沛的國家設廠生產,以提升競爭力,就像德國福斯汽車在中國大陸設立生產基地,並在當地銷售。但相對於國家經濟發展,產生了哪些影響?我們要以什麼態度來因應此一新經濟課題?

中國大陸的吸磁效應成為世界工廠

中國號稱世界工廠,不但擁有大量農民工,提供全世界便宜的勞動力,同時也擁有許多高等教育人力,在全球資金與技術自由移動的環境下,吸引已開發國家前往投資。台灣占地利與文化之便,早在90年代工資逐漸上升之際,廠商開始轉赴大陸投資,從早期的製鞋、紡織等傳統工業,到現在電子相關產業,廠商一個接一個外移到東南亞或中國大陸。目前台灣大部分上市、上櫃公司的生產基地多設在中國大陸,有的企業如康師傅,更是直接投資經營大陸內需市場。所以台灣原來在工廠遷移後失去工作的勞工,以及每年新進的勞動力,造成勞動市場供過於求,年輕人畢業後經常延緩進入就業市場,而且必需屈就較低的工資水準。雖然服務業蓬勃發展,但除金融業外,所提供的工作多為薪資較低的職位。

l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專業度:★★☆☆☆

 

少子化問題有那麼嚴重嗎?

最近少子化問題,又再度受到大家關注,到底少子化會對我們會有什麼衝擊,真的有那麼嚴重嗎?話說經建會推估今年總生育率首度跌破一人,降至0.94人,不但創歷年新低,也是全球最低,預計民國112年開始,人口將呈負成長,這到底會引發哪些問題?不管從個人角度或從社會觀點,都值得進一步去瞭解。

少子化的原因

少子化風氣的形成,背後必然隱含了複雜的社會現象,深究起來包括不婚、晚婚、晚產、不育、少生、不生等因素。但這都只是一些浮面的表徵,真正導致少子化的原因,還是年輕人對於撫育下一代的意願降低。

本來人類生兒育女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隨著科技文明進步,人類可以控制生育以後,聽天由命的時代已經過去,人類開始掌握自己的命運,設法努力尋求更美好的生活。由於現在年輕人組成小家庭後,不論在經濟與精力各方面,都不足以照顧二個小孩,所以為了維持生活品質,自然會選擇不生或少生,來控制小孩數目。但是,當一個社會的生育率低於人口替代水準時,未來人口將愈來愈少,台灣正面臨此一現象,我們是否準備好了,要下一代為人口「失衡」付出代價?

少子化問題是杞人憂天嗎?

想像一下,二十年後兩個典型家庭,第一個家庭有四個人,成員包括祖父、祖母、爸爸(有工作)、媽媽,膝下無子、女兒已出嫁。另一個家庭則是女兒的親家有六個人,包括祖父、爸爸(有工作)、媽媽(有工作)與一對夫妻(都有工作),還有一個三歲小孩。兩家合計十個人,其中撫養人口五人,工作人口五人。但是又過了十年,祖母過世,雙方爸、媽全部退休,兩家合計撫養人口增為七人,從事生產工作人口只剩二人,兩家唯一後代才十三歲,他也是未來的唯一希望,但是社會的希望又在哪裡?

現代社會傳統傳宗接代束縛不再,對於年輕人是一種解放,少子化的選擇,不但減輕年輕人家計負擔,更讓婦女從育兒中解放出來,有更多時間成就自我。對於小家庭而言,少子化似乎是百利而無一害的選擇,那大家何需杞人憂天呢?我們可以將人類生兒育女比方成儲蓄行為,年輕時少存一些;多花一點,日子過的舒舒服服,何樂而不為?等到老了,發現存的養老金不夠,不但無法惠及子孫,還要拖累子女,晚景更是淒涼。

l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