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產業經濟 (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專業度:★★☆☆☆ 

根據經濟日報編譯外電報導,美國頻果公司製造的iPhone手機,從製造成本按照國家別分析,發現一支iPhone的成本當中,以日本製造比重最高,占34%;其次為德國占17%;南韓占13%;美國占6%;中國僅占3.6%;其他國家合占27%。

進一步分析,僅日本與德國二個工業國家,貢獻度即達51%,超過一半。韓國也不遑多讓,貢獻比重達一成三。換言之,iPhone在全球熱賣,除了美國以外,從中獲利較多的就屬日、德、韓等國。

 各國對iphone製造成本的貢獻

全球產業競爭力分析

美國在製造成本當中所占比重雖然不高,但是挾品牌優勢,在每支iPhone售價中,扣除製造成本與管消費用後,享有高額的淨利報酬。所以嚴格說來,能從iPhone當中獲利的依序為美國、日本、德國與韓國。

我們若從施振榮先生提出的微笑曲線解釋iPhone的國際分工,美國賺的是曲線右方品牌、服務的利潤;日、德、韓賺的是曲線左邊技術、專利部分的利潤。大家都認為替iPhone組裝的中國大陸與台灣廠商應該獲利不錯,「錯」,在中國組裝製造過程當中,扣除零件的貢獻後,僅占iPhone製造成本的3.6%,所以賺得只是微笑曲線中段的微薄利潤,也就是組裝、製造的辛苦錢。

所以我們可以從各國對iPhone製造成本所占比重,深刻體會在全球產業分工之中,截然不同的競爭地位,台灣必須從微笑曲線的中段,向左、右兩端移動。韓國產業的全球競爭能力,讓人印象深刻,更值得台灣廠商學習。

台灣從中學習到什麼

台灣自創品牌宏達電,在短短的數年中以HTC手機風靡全球,誠屬難能可貴,但是最近該公司召集全球供應商大會,固樁意味濃厚,其實不久之前宏達電推出一款手機,採用了韓國三星AMOLED(主動式有機發光顯示器)先進面板,但遭到刻意斷貨的意外事件,臨時轉向SONY採購,就是吃了無法掌握關鍵零組件的大虧。

l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專業度:★★☆☆☆

世界LCD面板廠商因為聯合壟斷價格,違反拖拉斯法,受到歐盟裁罰,韓國三星密告得以脫罪。其抓耙子行為雖然可惡,但是面板產業面臨寡佔市場的激烈競爭,勾心鬥角無法避免,面對對手不講商道,除了厭惡韓國的行徑外,但總得想出因應之道。

日本面板廠的歷史殷鑑

早在1990年NEC就已開發出第一代大型面板,日本各大廠紛紛投入,到1995年已經進入第三代製程,進行顯示器與電視液晶面板製造。日本廠商雖一手包辦上、下游的研發製造,但在製造成本方面缺乏經濟效益,經過多年投資未能獲利,所以投資開始裹足不前,讓台、韓國有機可乘。其中韓國三星較早於1995年投入,1998年趁亞洲金融風暴低價傾銷,終在1999年與當時的LPL(現在的LGD),雙雙超越日本,成為全球面板領先大廠,故於20世紀末,日本在泡沫經濟背景下,面板廠除Sharp外,逐漸淡出市場。當時台灣急於尋求面板技術,正好成為日本技術移轉之首選,雖然台灣進入市場較晚,但因在日本廠商加持下,大幅縮短學習曲線,得以與韓國廠商競爭。

當前台灣面板廠的困境

由於台灣面板廠起步較晚,所以產業鏈不如韓國完整,上游關鍵原料仍然操在日本手中,下游又無品牌支援。反觀韓國三星與LG不但上游原料自行研發,下游擁有電視與監視器品牌,日本Sharp也是同樣情形,比較起來台灣面板產業鏈相對最為薄弱。

至於台灣面板廠商投資速度,也遠比韓、日消極,面板新世代產能效率,是獲利最大之關鍵,如果投資速度趕不上同業腳步,利潤就會減少,競爭力落後就會擴大。當年華映與彩晶就是無力持續擴廠,成為首先被淘汰的邊際廠商。現在友達與新奇美也遇到相同的問題,不但是新世代生產線投資落後,另在大陸面板投資方面,眼看在政府的主導(阻礙)下落後韓國,產業前景實在堪憂。

未來台灣面板廠的新策略佈局在哪裡

今(2010)年七月瑞軒與樂金顯示器簽定合作備忘錄,雙方將合作進一步開發與生產高階LED顯示器產品,過去瑞軒替LG代工生產小尺寸液晶電視,已經在去年開始小量出貨,目前又在蘇州合資興建模組廠樂軒,強化垂直上下游整合與組裝功能,可以看見LG積極拓展新市場的佈局策略。

反觀台灣,除上游原料研發不足外,下游品牌包括奇美與BenQ無法順利成為世界性品牌,面板生產淪為替人作嫁。未來面板產業如果不能有新的策略佈局,前景實在不能樂觀。

l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於兩岸簽署ECFA,反對的人視它為毒蛇猛獸,贊成的人則認為它是萬靈丹,也許兩極化的看法都有失偏頗。走入21世紀全球貿易自由化時代,台灣面對全球競爭,囿於對中國大陸採取長期隔離政策,已經喪失許多發展先機。現今推動ECFA,應該是希望能夠為台灣產業取得更多公平競爭機會,而非一味只關心對方讓了多少小利?大家都把焦點放在早收清單等小施小惠上,反而模糊了大的策略方向。

今天在各國紛紛相互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之際,如果台灣再自外於中國大陸這個各國垂涎的市場,加上友邦鄰國礙於中國之淫威,無法將台灣納入FTA之一員,今後台灣將處於更不利的貿易地位,故有必要打開此一僵局。

所以ECFA的簽訂,是提供台灣產業公平競爭的一次契機,稍縱即逝。我們已經浪費了數十年的光陰,兩岸產業落差逐漸縮小,競爭優勢不再。企業為求生存早已投奔大陸多時,這就是管制多年的後果。如果不簽訂ECFA,在今年「東協加一」上路,加上中、日、韓東北亞自由貿易區將於2012年啟動談判,屆時台灣產業將處於更不利的競爭地位,未來將肯定有更多產業出走,不然就等著坐以待斃。

簽訂ECFA的目的,首要應是打破台灣孤立地位,爭取一個與其他國家公平競爭機會,其次才是考慮如何在談判中獲得競爭優勢。對台灣而言,ECFA的簽署,可視為挽救產業垂危的一帖救命丹,吃了以後可以喘息一陣子,但也絕不能當作萬靈丹,認為簽了以後就應該獲得大陸的讓利,所有產業一片光明。其實,日後雙邊談判,必然是站在互利雙贏的公平基礎上,才能長長久久,不可能好處全拿,長期讓利的想法,不啻是過於天真,更可能流於過度依賴。

從全球佈局觀點,世界各國紛紛結盟,對於兩岸競爭與發展,在時機上,時間已經不站在我們這邊。當年我們產業較對岸更具競爭優勢,我方談判籌碼較多。但是經過多年以後,對岸發展快速,我們談判籌碼愈來愈少,一旦各國之間FTA談判陸續完成,到時候日、韓與東南亞國家,在中國市場上將可完全取代我們,台灣競爭優勢將喪失殆盡。正如馬凱教授所言,台灣至多只有二到四年的緩衝期,沒有好好把握,前景堪優。

所以ECFA可視為進入國際貿易市場競逐的門票,其策略思維在於,第一階段取得與其他國家在中國市場公平競爭機會,否則廠商終會以各種形式出走大陸;第二階段則是緩和兩岸情勢,提高其他國家與台灣簽FTA的意願,擴大全球佈局;第三階段就是利用談判,加速兩岸產業發展良性互動,提升台灣競爭優勢。

 

經濟常識:

1.   東北亞自由貿易區:200910月上旬,日中韓三國高峰會議上,有關東北亞自由貿易區的合作有明顯的進展。三方達成共識,「將著手商討中日韓FTA事宜」。隨之,三國的經貿部長會議中,同意於2010年就產、官、學共同研究三邊簽署自由貿易協定事宜展開討論,此次會議的討論議題亦包含了日中韓投資協議、改善商務環境行動計畫,以及推動「世界貿易組織」(WTO)之杜哈回合談判等。

 

l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最近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onomic Cooperation Framework Agreement)鬧的沸沸揚揚,到底影響為何莫衷一是,不同的立場說不同的語言,唯有拋棄成見,才能深入瞭解其中利弊得失。執政黨想藉該協議讓台灣商品免關稅進入中國市場,提高產品競爭力,但相對台灣也必須減讓商品關稅開放市場。其內容涉及商品貿易、服務貿易、投資保障、智慧財產權、防衛措施、經濟合作,以及經貿爭端的解決機制等範疇。

既然稱為架構,就表示仍需要後續就減免關稅項目細節,進行實質談判與磋商。目前雖有早收清單與讓利的共識,但對於產業的實質影響尚不足論斷,所以現在僅能就ECFA策略定位,來探究對於兩岸影響。也就是端看我方產業策略佈局與達成的程度,是否能夠互利雙贏,以利於未來台灣產業發展。

由於全球貿易關係緊密相連,各國間貿易協定相互影響成為多角習題,所以在討論ECFA之前必須先就全球性自由貿易協定FTAFree Trade Agreement)作一瞭解,才能夠從全球競爭定位,分析利弊得失。FAT 係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經濟體或國家,依照世界貿易組織(WTO)的精神與規範,在全球多邊貿易回合談判尚未完成前,透過談判承諾更大的相對開放,達成在商品與服務貿易的交流與整合。所以世界上已有247個自由貿易協定,彼此互免關稅。

今年對於亞洲市場,最重要的一件事大事就是「東協加一」,也就是東南亞國協國家和中國正式成立一個自由貿易區協定。200211月中國與東協簽署的「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定」後,直到201011正式成立由貿易區,預計中國大陸對東協平均關稅將從目前的9.8%降到0.1 %,但台灣出口至大陸的產品平均還要徵9%左右的關稅,出口至東協的產品平均要徵12%左右的關稅。所以ECFA的簽訂,在台灣面對中國與東協互降關稅之際,避免台灣產業陷入不公平競爭的重要手段。

就國際產業競爭而言,雙邊談判國家如果產業為互補型態,有其國際分工上之比較利益,容易獲致互利雙贏結果,如北美自由貿易區。但若產業處於相互競爭時,則為保護國內產業發展,避免競爭性產品輸入,所以競相保護,比較難有圓滿結果,除非真的想成為一個緊密共同體如歐盟。

台灣與中國大陸產業大致呈現互補,所以ECFA理應可以達成互利雙贏之目標。但是困難之處在於必須同時顧及中國與東協之協定內容,以平衡三邊關係。目前台灣產業水準較高,與中國與東協產業互補性均高(除新加坡外),所以台灣在高科技產業,受「東協加一」影響較小。但在石化、紡纖等傳統產業,仍將面臨與東協競爭,東協加一成立後,中國部分進口將移轉至東協國家。台灣若無因應之道,將逼這些產業移轉至東協國家,如同早期為了紡織品配額輸美,紛紛赴海外設廠。

台灣在勞力密集製造產業已經移轉大陸多年,並在高科技產業方面保持優勢,僅剩部分尚有競爭力的傳統產業包括石化、工具機、紡纖、汽車零組件等,所以ECFA談判必須先設定明確的產業發展政策,作為談判市場開放的指導原則。如果台灣決定要保護傳統產業,以利與東南亞競爭,就必須在談判時錙銖必較。但貿易談判貴於互利,所以必須考慮哪些產業必須開放,作為交換籌碼。

其次,是中國大陸也會考慮到本身產業發展,對於正在萌芽的新興產業,必然採取較為保守的態度,同時為了引誘廠商赴大陸投資,開放可能性較低,譬如工具機、石化等產業。另外,在開放台灣市場方面,除了農產品與勞務市場外,傳統產業之開放,將對國內造成不利的影響,但遲早要面臨落後國家追趕,更無正當藉口阻擋。

所以台灣為了因應ECFA時代來臨,必須先行構建未來產業發展藍圖,哪些產業需要繼續培育茁壯,哪些產業將要走入歷史,做出有利於產業發展的重要抉擇,不可能全盤通吃,這是政府與民眾都應該要有的認知。

目前對於簽訂ECFA持反對態度者,多認為開放結果會加速台灣產業外移,排擠台灣就業,並恐被對岸納入「一中市場」,遂行其「終極統一」的政治目標。但是即便不簽ECFA,「東協加一」將迫使傳統產業不是關門;就是出走,造成產業與勞工失業的影響,難以估計。但是,中國大陸在簽訂ECFA時,也將全力延遲新興產業開放腳步,並提供較優厚的招商條件,吸引至大陸投資設廠,以提升其產業競爭力,這是我國政府需要謹慎拿捏的。如何進一步改善台灣投資環境,朝向更自由、更開放發展,將是未來產業發展的嚴肅課題。

l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韓國三星、LG、日本夏普與台灣友達、新奇美為世界前五大TFT-LCD面板廠,全球市占率合計近九成。由於各家所生產的面板差異有限,故為典型的同質寡占市場。至於面版下游的採購商,多半是電視、監視器與筆電大廠,市場資訊完全透明,當市場供給產能決定後,價格受到終端面版需求因素影響,廠商並沒有控制價格能力。所以面板廠商最重要的競爭手段就是擴大市場佔有率,以生產規模與先進技術,降低生產成本,建立競爭優勢。

觀察過去面板市場,發現只要經過一段時間,新世代面版廠產能陸續開出,面板價格就會大幅滑落,好不容易等監視器與電視替換需求追上來,新一代產能又將開出,週而復始。由於產能競爭太過激烈,所以如華映、彩晶等邊際廠商無法繼續擴大投資,逐漸被淘汰。今年面板剛經歷一段產能過剩與金融海嘯的困境,面板廠終於盼到需求回春,恢復獲利。接著,五月韓國三星又宣布再繼續擴大LCD資本支出,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在寡占市場理論中,根據不同之假設,可導引出各種不同之廠商行為模式,其中如A. Cournot 假設廠商競爭之工具為生產量,在衡量競爭對手產量後,再決定自己之產量,最終會達到各自滿足的均衡產量,故稱之為產量決定模型。但是其假設雖然最接近面板產業,但還是不能完全解釋,各大廠之間永無停止的產能擴張大戲。為何不斷有廠商特別是三星,打破好不容易才建立的市場均衡,持續擴廠破壞產量與價格的穩定?

分析三星的長期競爭策略,無非是想以鉅額的投資,建立新一世代的生產線,挾規模經濟與學習效果優勢,領先其他廠商,逼使其他廠商不得不跟進。但即便是如此,由於落後投資建廠時間,平均約達一年到一年半以上,除了新廠先進製程獲利能力較佳外,當其他廠商完工投產時,其控制產品良率經驗遠勝於新進廠商,致在生產效率上依然佔盡優勢,而整條生產線也會較早結束提列折舊,可將釋放出的資源與獲利,再投入新的產能,以保持長期的競爭優勢。

所以投資卻步不前的廠商,勢必提早在激烈的面板競爭當中被淘汰,我國面板廠目前仍維持競爭力的只有友達與新奇美兩家,但是擴廠投資腳步總是較韓國三星與LG慢,也比日本夏普落後,尤其前述的面板廠均非單純面板廠,同時擁有下游電視品牌,重直整合度高,這也是我國廠商面對競爭對手值得憂慮之處。不過目前新奇美被群創併購以後,應該會有更好的整合策略,因為群創本身也非單純的面板廠,其生產之面板主要供應自己生產之監視器使用,其一貫之策略就是先創造需求,再依據需求規劃生產,所產製的面板價格受市場影響較小。目前鴻海在電視代工與通路的佈局,從其併購SONY電視製造廠就可看出端倪,新奇美也將成為整個鴻海電視代工產業鏈之一環,其擴張速度也會視鴻海全球佈局而定。

  

重要相關文章:從三星抓耙子事件看台灣面板廠何去何從

 

產業常識:

l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