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度:★★☆☆☆

 

海底撈你學不會

海底撈是中國大陸著名的火鍋店,因為他的特殊服務模式,提供了高水準的服務,引起北京光華管理學院黃鐵鷹教授的注意,寫成海底撈案例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後又再撰寫成專書「海底撈 你學不會」,於201010月出版,與讀者共同分享此一管理的奇蹟。

在介紹本書之前,特別要說明的是所有內容是根據本人閱讀該書,經心得整理後呈現的內容,並非按書中章節所節錄,所以閱後如對原始著作有興趣者,請自行閱讀原著。

經營現況

企業經營成功的條件不外乎天時、地利與人和,其中又以人和最為重要,俗語說的好「人定勝天」,環境雖不佳但英雄可以造時勢,這就是海底撈經營者張勇的寫照。

20年前因緣際會張勇和好友施永宏,以及各自的女友(現在的夫人)湊了8千元,在四川簡陽租了二樓開火鍋店,開業之初只有4張桌子,後來逐漸發跡,擴店至西安、鄭州、北京、上海等地。中間因為股東經營理念不能完全契合,所以張勇在2004年讓其他3個股東下崗,由他一人全權負責營運。致2010年已有50家店(目前店數未查證),員工當中98%為初中畢業,絕大部分是農民工,幹部升遷不用空降兵。

經營海底撈是否賺錢?有多賺錢?由於無財務報表無法具體描述,但是書中提到開一家店,平均一年半收回投資。換言之,EPS約為6.7元,一年可賺2/3個資本額,這僅止於新設單店而言,對於整體企業應是低估,因為其他投資已經回收的老店,EPS都應該超過一個資本額。

文章標籤

l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專業度:★★★☆☆

你賺22K,別人賺55K,要怪誰?

常常聽到時下年輕人抱怨薪水只有22K,總認為老闆為富不仁,或是政府放縱富人劫貧的結果,徒然怨天尤人,但對於改善自身命運,卻一點也幫不上忙。

一樣大學畢業生,有人22K,但也有人拿55K,為什麼?難道是老闆想不開了嗎?最近聽說幼教老師,原來拿22K,若到了新加坡可以拿到55K,又為什麼?新加坡人均所得為台灣的2.5倍,引進人才仍然不遺餘力,好像也沒在怕我們搶了他們飯碗。相反的,我們天天擔心別人搶我們飯碗,為什麼?台灣有一大堆泰勞,他們為什麼不留在自己國家?新加坡、台灣、泰國三個國家比一比,就知道問題在哪裡,原來薪資反映的不過是經濟實力而已!包括國家的實力、企業的實力與勞工的實力。

Thomas Friedman「世界是平的」一書,明白指出要把握這個趨勢,21世紀才有競爭力。因為經濟競爭早已超越了國界,薪資不再是國內問題,就像國際小麥價格上漲會透過進口,影響國內麵粉、麵包的價格。全球化的結果,工資在國際間比較,如果相對較貴,不僅企業家會外移找出路,現在勞工也有本事,可以到國外謀職,哪裡有發展就去哪裡,哪裡歡迎你就去哪裡。以前台商赴大陸投資,現在換做專業人士被新加坡、中國挖角,楚材晉用都是社經實力的展現,不是嗎?你不喜歡人才來你家,人家卻歡迎人才去他家,大家想想看,最後結局如何不同?

現在最流行的想法就是政府干預工資,最近郝龍斌、朱立倫學反對黨取悅民眾,疾呼以政府力量提升工資,政治人物異想天開,一味想要企業加薪來解決問題,卻完全無視於經濟運作的基本法則。這就好像政府管制物價,不但不會得到任何效果,反而讓黑市滿天飛。相同的道理,若無視於勞動產出對企業之價值,單方面強求企業提升工資,結果是加速企業外移,勞工失業加速,根本就是削足適履。

現在是政府與年輕人都犯了好高騖遠的毛病,不思積極培養自己的競爭實力,卻要坐享其成。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資本主義缺點雖多,即冷酷又現實,但是唯一的優點就是公平,付出多少,就能拿回多少,即便一時僥倖,也會回到原點。今天台灣的薪資問題,關鍵在於競爭力不如人,政府不思如何提升台灣的經濟實力;企業不思如何提升經營實力;民眾不思如何提升自己的勞動實力,上從國家菁英,下至販夫走卒,天真的想關起門來加薪,如此民粹治國,台灣的希望在哪裡?

財富從哪裡來;去了誰家?

為什麼每個人賺錢能力不同呢?是社會環境,還是個人條件、機緣所造成的呢?除了承繼遺產外,財富絕對不會從天上掉下來,也不會從地上長出來,當然是用知識和勞力換來。一個人若缺乏知識,只好用勞力換取財富,當然又慢又辛苦,但是用知識賺錢又何嘗容易。年輕人剛從大學畢業,沒有任何經驗,對企業主而言,要教要學的才剛起步,根本算不上具備專業知識,何況現在大學氾濫,學歷不再是企業衡量人才的標準。在以前也許只能讀到高中,現在也可以是大學生,除了文憑外,勞動實力和心態,也許還不如過去的一個黑手。

還有為什麼有許多人一生勤懇努力,卻沒辦法擠身富裕之列,勤儉雖是美德,但在現今社會似非脫貧之道。大家都忽略了環境在變,世界也在變,機會是留給看見機會的人。由於金流、物流、資訊流的發達,各國紛紛拆除貿易壁壘,世界忽然變小了!國界也變得模糊了!國外的氣候變遷、房市泡沫、核災事件、金融措施,怎麼也和自己的工作機會、早餐麵包、銀行利息、加油等食衣住行日常生活通通綁在一起。

文章標籤

l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專業度:★★★☆☆

全球化的生產模式,大幅提升生產力與產出

全球化加速了管理技術、物流與金流的移動,企業可以整合最有利的生產因素,創造產品價值。一個蘋果手機,結合了美國的創新設計,日本、德國的關鍵零組件,中國大陸的人工與台灣的生產管理。打破以往諸多不可能的限制,將生產力大幅向上提升。其實第三次產業革命,早已在你我身邊悄悄地展開。

美國的貨幣寬鬆與消費揮霍,貽害世界

20世紀末葛林斯班的貨幣寬鬆政策,導致美國人過度舉債消費,大量運用財務槓桿,形成國內資產的泡沫化。對外,長期貿易赤字,也助長了開發中國家貿易夥伴的外匯收入,貨幣供給隨外匯存底大幅增加,在世界各地吹起一個接一個泡沫。2008年終於引發金融海嘯,全球榮景嘎然而止,高度的財務槓桿,如雷曼兄弟、房利美、房地美,讓許多人的財富在一夕間化為烏有,情況有如瘟疫,在美國、在歐洲遍地開花。各國卻再一次運用金融寬鬆政策,來挽救經濟。這時候因為經濟泡沫的破滅,中產階級大量失業,資產急速縮水,寬鬆低利政策,也難以刺激元氣大傷的消費支出。消費一旦無法增加,投資也會卻步,更註定了寬鬆政策的失敗命運。

全球產能過剩,價格停滯,投資機會減少

前面引申了全球消費需求不足的原因,另一方面,供給過剩投資意願低落,也是經濟難以回復的重要因素。由於中國的廉價勞動力,配合已開發國家之資金與技術,形成世界工廠,締造了前所未有的生產能力,遠超過全球消費需求,以致消費市場供過於求價格停滯。同時,因為產能過剩,投資機會相對減少,以致投資需求資金同步減少。所以各國之寬鬆貨幣與低利政策,均無法將資金引入資本市場(非指次級資本市場),也就是ㄧ般所謂的流動性陷阱,此時貨幣政策將無法刺激經濟進一步成長。

經濟停滯,但生活水平並未全面降低

企業都了解面對生存競爭,就得不斷研發精進,所以不斷提升技術能力。電子業摩爾定律,漸成普世價值;豐田式的生產管理,早已成為業界的起碼標準;就連服務業也經由連鎖經營方式,把物流、存貨、顧客服務與管理,發揮得淋漓盡致。

由於生產的技術進步,可以讓消費者在原有的預算下,獲得更大的滿足,所以經濟雖然停滯,但在許多層面,享受水準並未明顯降低。譬如手機市場日新月異,在不斷創新與競爭下,價格未漲,功能卻不斷的提升;電腦也是一樣;液晶電視更不遑多讓,尺寸愈來愈大,價格卻愈來愈便宜。農作物因為基因改良,病蟲害大量減少,即便是氣候不佳,南北半球輪作,也都能夠否極泰來,至多成為炒作題材而已。

文章標籤

l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專業度:★★☆☆☆

最近接觸一個知名企業,在去年受到不景氣的影響,業績明顯滑落,可是同業競爭對手卻是逆勢上揚,所以有人說:「沒有不景氣;只有不爭氣」不是沒有道理。面對業績,經營者與其空等著經濟回春,不如趁著業績下滑時,好好檢視經營上的缺點,提出逆境中的策略思維。

綜觀影響企業業績因素經緯萬端,但任何事情總是萬變不離其宗,只要掌握正確方向,再配合企業的資源與能力,順藤摸瓜,就很容易找到有效的解決對策。

企業擴大營收規模的三部曲

企業在原有的經營環境下,營收成長動能一般來自三個部分,第一,就是吸引新的客戶;第二,則是增加原有客戶的購買規模或購買次數;第三,則為防止顧客流失,也就是增加顧客忠誠度。如能三管齊下,業績必能蒸蒸日上。

吸引新客戶

吸引新客戶的方法,可以從擴增經營項目、範圍、據點、通路,來增加與消費者之接觸;或是通過行銷手段,提升品牌知名度,增加與消費者之溝通;以及重新訂定目標市場策略,調整產品組合與服務內容的廣度與深度,以吸引不同目標市場的消費者。

現在許多連鎖便利商店賣發熱衣、賣地瓜、賣咖啡等,就是以延伸產品線,做為吸引新客戶的手段,順便增加其他商品的成交機會。近年來麥當勞提供外送服務,也是用延伸通路的方式,吸引顧客。但不論採行何種吸引新客戶之策略,仍需要結合企業內部資源與核心能力,才會容易成功。譬如企業欲擴展營運據點,還需要物流配送、倉儲管理、經營人力,以及軟硬體設施等之配合。最近7-11計畫要與吉園圃合作賣蔬菜,就是透過策略聯盟,整合彼此優勢,吸引新的消費客層。其他包括開發新產品、新市場、新通路、副線品牌等,也都是一般企業拓展新客戶,可資借鏡的模式。

經營舊客戶

針對既有客戶,可以嘗試增加單次消費規模或消費次數,以擴大營收成長。所謂單次消費規模的提升,也就是增加每次消費數量,其必然是因消費需求增加所致。但如何能夠刺激消費需求,以增加單次銷售數量?一般常見的行銷模式多半是折價促銷,凡是多買就有相對的折扣,以刺激買氣。經常用於可以囤積儲存的產品,如百貨業或化妝品周年慶,就是典型的例子。但是打折促銷,僅是將消費需求提前實現,甚至延緩消費,終究無法增加總銷售量。因此,打折促銷,對於銷售成長幫助畢竟有限。

l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專業度:★★☆☆☆

美國經濟現況與歷史對照

美國股市再創2007年來之新高,大家都說股市是經濟的櫥窗,所以當然要檢視一下,5年來美國經濟表現是否同步走高。若從下表所列各種數據,發現美國經濟表現似乎遠不及2007年金融海嘯前之榮景,不但經濟成長下降,且失業率增加,政府赤字暴增債台高築,還有財政懸崖問題未解,那為什麼美國股市會有創高的表現?難道暗示了未來美國經濟會有出人意表的表現!

項目

2007

2012

GDP

2.66%

1.74%

失業率

l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政府對軍公教退休政策的十大謬誤與荒唐之舉,源自於常識不夠、知識不豐、見識不足、眼光短淺、目光如豆。今天如何糟蹋公務員,明天就有甚麼樣的公僕,看看日本、新加坡的公務員,如果要向上提升,就得學個樣。不然優秀公務員早早退光光,好人才也不會肯留在公務體系,國家還有明天?大家等著瞧吧!

  1. 謬誤一:政府只知道扮演政府的角色,從來不知道自己也是雇主。對於退休制度的一切行為,都以強勢資方的態度,對待奉獻多年的弱勢勞方,完全無視於勞資對等的關係,球員兼裁判。換成台積電或宏達電,撕毀對於勞工的退休承諾,法律應該保障的是雇主還是弱勢的受雇者。
  2. 謬誤二:馬總統說「經費不足」、「行業不平」、「世代不均」。

    (1)「經費不足」找退休人員開刀,但退休公務員看到的荒唐事包括民營電廠的貼補、核四延宕、銀行虧空呆帳率過高由公庫貼補(當年免去銀行5%營業稅)、消防署長貪汙(冰山一角)、企業合法逃漏稅,開雙B卻不繳個人綜合所得稅,全部動輒千億元,都是由我們一毛逃不了稅的薪資所得者貼補。真是柿子永遠揀軟的吃,好一個大有為的政府,改革從哪著眼,從何著手茫然不知。

    (2)「行業不平」更是荒唐至極,醫生、律師、企業家、下至農民上至總統收入若要平等,豈不成了共產社會,行業平等之本意應該是機會平等,而非結果的平等;是立足點的平等,而非齊頭式的平等。馬政府何時開始信奉共產主義,還是連基本的社會主義申論能力都沒有?如果社會不公,本來租稅政策才是手段,但是連土增稅都不敢動,證所稅被股市大戶嚇一下就退縮了,當然砍砍公教人員退休金真的比較簡單。

    (3)「世代不均」我們退休這個世代,奠定了台灣新興繁榮的基礎,我們在現代年輕人的身上,看不到我們這個世代吃苦大拼的身影。我們的時代是配合國家政策勒緊褲帶,從貧窮走向富裕,我們這一代創造的局面,如何交棒給失血的下一代?

  3. 謬誤三:公保本金減少,卻背負18%惡名的誤導。若退休時公保總金額200萬元,卻只能存150萬,去年因所得替代率降低又要求再從帳戶中提出30萬,最後僅剩120萬元本金,如果計算利率只有10.8%。新政策又說要砍18%,那過去砍本金,不知算甚麼?政府一直在玩18%魔術,不斷減少本金,卻連考試院長關中都在高喊18%,卻不知本金減少和利率降低是同一碼事,連如此簡單的事都無法分辨,遑論國家大事實在令人擔心。
  4. 謬誤四:過去因為精簡政策懇求公務人員提早退休。但昨是而今非,當年配合提早退休的現在被看成米蟲,情何以堪。公務人員55優退專案行之多年,加上政府精簡,多年來一直鼓勵大家早退,希望組織改造早日實現。不曉得這些改革高官,是真的不知道,還是沒空讀讀統計資料。但是沒知識也要有常識,政府人力政策是長遠的,不是今天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過去精簡政策,也是全國上下一體的共識,導致公務人員早退現象,今天要求退休人員擔起責任,當年依照民意從事政府精簡的決策者,又該當何罪?是否也給現今的決策者一些教訓與啟示。
  5. 謬誤五:現在的改革者與民意對於「恩給制」的無知。政府遷台後,對於軍公教人員,採低薪資政策,再透過恩給制和配給式的福利措施,保障軍公教人員的家庭生計和退休生活保障。(出處:韓敬富,2003),形成了低薪資與恩給制配給式福利制度的絕妙組合。公務人員從84年以後退休雖然改為「儲金制」,但原有退休金中含有「恩給制」部分,是國家的相對補償,與所得替代率無關,不能一概而論。
  6. 謬誤六:政府退撫基金動輒挽救股市的荒唐。退撫基金是退休人員提撥的退休資金,投資生息安全第一,卻經常在民意的要求下振興股市,好讓投資人解套,公務人員卻無權監督。孰不知如果賠錢卻是全民買單,退休人員的錢政府有無權力,自作主張投入風險投資市場,此種任由政府便宜行事作風,值得商榷。
  7. 謬誤七:公務人員權利與義務與一般勞工天差地別。公務人員沒有罷工權,無法挺身維護自己利益;公務人員有不當利益是用較重的貪汙治罪,而非不當得利;公務人員兩岸旅遊(過去多年)與居住的限制;公務人員的雇主(政府)比民間企業主強勢,可以不受勞資雙方私契約行為保障,動輒以國家法律伺候,退休條件說改就改,公務人員的勞資問題誰來聞問?是否應效仿勞工可以有罷工權,來保障權益!
  8. 謬誤八:政府允諾的退休條件是與退休人員之間的私契約,亦非法律可溯及既往。這是一般法律原則,私契約行為應受民法保障,豈容政府單方毀約,至少要經過雙方談判,修改契約內容,否則政府就是無法無天資方,公務人員成了俎上肉。當時依照政府政策退休公務員,是否可以回任?回任條件為何?如果條件不合,是否應該有機會申請國賠。以上都是最簡單的法律常識,法律博士總統,卻渾然不解,讓公務人員更是難以理解!!!
  9. 謬誤九:公務人員薪資必須誠實申報,勞工薪資匿報、低報、短報比比皆是。勞保問題一籮筐,企業主不肯誠實申報受雇人員薪資,可以少提撥,政府提撥金額相對也少,退休前才來調整薪資保額,還嫌替代率低,大家都想白吃午餐,繳少領多勞退基金不破產也難。政府不知問題所在,大刀闊斧改革,只想對軍公教開刀,從改革角度看來,實在匪夷所思。
  10. 謬誤十:民意只是情緒發洩的窗口,完全跟著民意走絕非長治久安之道。民眾是盲目的,知識水準也有限,容易被政客或財閥情緒化的引導。完全依照民意,何需菁英治國。政權是短暫的,歷史是永恆的,政客、財閥、權貴、媒體(被政客控制)才是阻礙改革的最大黑手,如何善用輿論,常與民眾溝通政策,謀定而後動,才是施政者的應有作為。而非想到甚麼就做甚麼,別人說甚麼就做甚麼?急就章式的改革,公務人員退休制度,在短短時間提出,為政者想清楚了嗎?

 


l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這是近來對世界各國寬鬆政策所下最好的評語與論斷,與大價分享:

 

「末日博士」羅比尼、瑞士銀行董事長韋伯等重量級經濟學家23日警告,當初全球央行為挽救全球經濟而推行的量化寬鬆(QE),如今反而可能造成傷害,包括助長政府和家庭的自滿情緒,推升貨幣競貶與資產泡沫的風險。

紐約大學教授羅比尼在世界經濟論壇(WEF)警告,西方央行仰賴QE讓經濟免於萎縮,可能讓經濟充斥債務沉重的銀行、企業和消費者。他說:「隨著時間前進,將出現殭屍銀行、殭屍企業和殭屍家庭,傷害長期展望。」

羅比尼說,2008年雷曼兄弟倒閉後,QE雖在避免讓全球再度陷入大蕭條中扮演關鍵角色,但若全球央行誤判出場策略,將導致意外後果。

他批評聯準會(Fed)近來承諾持續收購債券、直到失業率降至6.5%的做法,認為決策當局可能誤判失業率下降和通膨間的平衡。

羅比尼也說,若全球央行都想壓低本國貨幣匯價,將是場「零和遊戲」,不會有任何國家受惠,商品價格也會躍漲。

曾任德國央行總裁的韋伯警告,央行能利用QE爭取時間,但無法解決長期沉痾。他擔心,只要央行維持寬鬆貨幣,政府和家庭就缺乏減債誘因,經濟將受人為推升,把算總帳的時間往後延。

曾推動英國央行延長QE的彼特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總裁波森則說,過去5年來沒有證據顯示QE正埋下未來危機的種子,QE有短期益處,但長期風險很低。

此外,羅比尼接受彭博電視專訪時說,歐元區情勢已好轉,但政治仍有惡化風險,包括義大利和德國都將舉行選舉。

l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專業度:★★☆☆☆

現行新進公務人員薪資

初等考試29,345元;普考36,275元;高考46,225元。

我國公務人員薪資結構包括俸額、加給與津貼等,無須學歷資格進用之初等考試及格人員,以一職等本俸一級任用,俸額11,635元,專業加給17,710元,合計薪資為29,345元。高中資格進用普考人員,三職等一級任用俸額18,445元,另外專業加給有17,830元,合計有36,275元。另外大學畢業報考之高考及格人員,以六職等一級任用,起薪俸額為25,435元,另外專業加給20,790元,合計有46,225元。

高、低職等薪資倍數

最高14職等分別與1職等、3職等、6職等與9職等薪資倍數為:4.6倍、2.9倍、2.1倍與1.6倍。

我們再看1-14各職等間之薪資倍數,如果以委任一職等為基礎,委任五職等俸額是一職等的1.9倍,九職等是一職等的2.8倍,十四職等是一職等的4.6倍。如果以委任六職等為基礎,九職等是六職等的1.3倍,十四職等是六職等的2.1倍;又十四職等是九職等的1.6倍。

嚴格說來,公務人員最高十四職等俸額,僅是大學畢業高考三級及格者之2.1倍。如果合併專業加40,630元,十四職等薪資為93,705元,如果是主管,再加36,260元,總所得為129,965元。若與六職等主管薪資50,445元相比,公務人員最高職等主管是基層薦任主管薪資的2.57倍。

低階公務人員人力運用失當

低階公務人員薪資高於民間平均薪資,以致每年報考人力過剩,高資低用情形嚴重,形成人力之浪費。

l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專業度:★★☆☆☆

專利侵權問題癥結在哪裡

Apple官司大贏Android陣營剉著等」這是三星與蘋果專利權官司大戰後,坊間一般的看法,認為自此以後Android陣營會受到打擊,微軟芒果系統會漁翁得利。

此次三星專利權官司失利,大部份責任出在三星的抄襲,而非Android抄襲。同時,其他Android系統手機製造商,過去也都習慣抄襲蘋果的創新。所以如果將手機廠商研發能力不足,通通怪罪於Android系統,似乎沒有搔著癢處。

由於Android是開放系統,各廠商在相關介面開發,很容易取巧,沿用蘋果設計,遭致專利訴訟。以後各廠如果仍然無法創新設計,避開專利權問題,轉而想躲在微軟的保護傘下,想法似乎過於天真,因為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使用微軟的專利,一樣要付出代價。

這次三星侵權官司的責任歸屬

依據美國加州聖荷西法庭的陪審團決議,三星大多數的智慧型手機違反了三項iPhone的工業設計應用程式畫面設計專利(D 593,087、D 618, 677與D 604,305),陪審團也指出,被告的三星智慧型手機以及其部分平板裝置,違反了三項蘋果iPhone與iPad軟體介面外觀(look-and-feel)上的功能專利(utility patents,包括US 7,469,381、US 7,864,163與US 7,844,915)。 (引自電子工程專輯)

第一、 外觀嚴重抄襲,非關Android

        1.描述iPhone大尺寸顯示器平坦、透明黑色介面設計的D 677號專利。

        2.描述其圓角長方形外型與邊框設計的D 087號專利

l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專業度:★★☆☆☆

顧客忠誠度的涵義

一般顧客忠誠度的產生,主要是受到產品、價格與服務等的影響,曾經有過購買或使用的美好經驗,以致於萌生對企業或產品的情感與繫絆。

顧客是否忠誠,我們可以從客戶過去重複購買行為,以及未來回購與推薦產品意願等指標,來衡量客戶對企業或產品之忠誠度。

如何觀察顧客忠誠度

我的朋友告訴我,約隔2條街有一家麵包店,吐司賣得比社區旁的便宜,所以他常散步去買來當作隔日早餐。另外有一個朋友,也透露說3條街外有一家牛肉麵,賣的便宜又大碗,介紹我一定要去吃。

我這兩位朋友,對於店家都具有重複購買、繼續光顧與願意推薦等行為,所以符合忠誠度的指標定義。

但是此種忠誠行為是否真的出自對廠商產品或服務的感情或偏好,其實不然。如果臨近店家受不了顧客流失,也調降價格,顧客可能就此調頭而去,所以因為便宜而上門的消費者,是否能視為忠誠客戶,頗有疑問。以致過去傳統在顧客忠誠度之衡量上,往往會過於樂觀與高估。

如何培養顧客忠誠度

廠商想要充份掌握顧客之忠誠行為,務須先瞭解顧客回購與推薦意願之原因為何?除了價格取勝外,如能對創新產品,提升服務,以差異化手段擺脫競爭對手,不但可避開價格戰,也可以擄獲顧客的心,獲得更高的利潤。

文章標籤

l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