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度:★★☆☆☆

夏普Sharp產能過度擴張的窘況

依據中央社台北2012年6月8日電指出日本液晶面板製造大廠夏普(Sharp Corp)生產了太多的電視面板,導致供過於求,夏普將宣示整頓決心,研擬新策略,力挽狂瀾,投資人都在等著看夏普要如何解決庫存問題。

巴克萊公司(Barclays Plc)駐東京分析師藤森裕司(Yuji Fujimori)表示:「夏普最大的問題是生產一堆賣不出去的面板,導致庫存愈堆愈高。除非夏普解決此一問題,否則投資人將不會相信該公司畫大餅的任何樂觀預測。」

截至第一季底,夏普60吋或以上尺寸面板庫存量可能將近100萬塊,相對去年整體產業的大尺寸面板的出貨量為160萬塊。夏普庫存金額高達5275億日圓,較上年成長9%,出現公司百年史上最嚴重虧損。

 

寡占市場之競爭策略

 

當初Sharp無視於未來大型面板市場供給即將飽和,搶先興建十代面板廠,種下今天大幅虧損之遠因。當面板市場總體需求小於供給時,價格下滑是必然結果,所以產業內各大廠商過度盲目擴張產能,並非明智結果。

自液晶面版問世後,市場處於快速成長階段,所以過去10年面板需求大增,即便各家廠商快速擴建新世代廠,但是仍能勉強維持供需平衡。可是現在液晶電視市場已經步入成熟期,滲透率也逐漸進入飽和,沒有過去換機的成長動能,已經無法再吸納十代廠的龐大產能。

l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專業度:★★☆☆☆

美國欠缺強而有力的財政政策,而不是軟弱的QE3

現在大家都在談論美國是不是應該推出QE3,希望用第三輪貨幣量化寬鬆政策,挽救疲弱的經濟與不安的股、債市。到底QE3是不是萬靈丹?回顧金融海嘯過後,接著兩輪QE1與QE2寬鬆政策,似乎對於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經濟,有如曇花一現。反倒是助長了全球各地資產與原物料的泡沫,不但歐、美各國債台高築現象未見改善,新興國家反遭熱錢與通膨肆虐。如果各國政府以為金融體系出了問題,只要繼續釋放貨幣就能解決問題,那就太過簡化複雜的經濟問題,更可能帶來下一波金融災難。

經學家克魯曼從金融海嘯以來,一直強調必須借助政府支出,來刺激走弱的經濟,而非一味的擴張貨幣。如果以最簡單易懂的說法來解釋,就是如果用財政政策,來增加政府的支出,就可以直接充實一般普羅大眾的口袋,進一步刺激消費,幫助經濟回溫。反之,如果以貨幣政策擴張信用,就算利率走低,窮人也借不起;中產階級借錢,除了投入股市助長泡沫外,也捨不得拿借來的錢去花;最後便宜了富人,他們用非常低的成本借進大量的鈔票,非但不拿去從事生產與消費,反而以基金形式集結起來,在全世界興風作浪,從新興國家房地產、原物料到全球黃金、股市、期貨到處炒作。最後,不但弄的新興國家物價高漲,同時把資產泡沫也外銷到這些國家,對於美國經濟卻絲毫沒有幫助。

所以單純的妄想以QE3,來挽救美國經濟與股、債市的做法,不啻緣木求魚,根本無法解決問題。更雪上加霜的是,美國共和黨限制美國政府舉債上限的做法,不但是財政政策的反向操作,也將阻礙對國內經濟提供最直接而有效的幫助。現階段就算是發行的貨幣再多;利率再低,除非萬不得以,有誰會借債消費。缺少實質消費的經濟體,當然也不會存在投資誘因,又如何奢言提振經濟;減少失業。

QE3一旦成真,將是世界劫難開始

簡單的說,貨幣量化寬鬆政策QE,就是泡沫的代名詞,透過弱勢美元,流通到全世界,我們或許可以看到短暫的股市、房市或原物料市場的欣欣向榮,但是就像吸食嗎啡一樣,只能獲得短暫的快感。泡沫一旦破滅,債務就會像鬼魅般揮之不去,身體養份終將被吸乾。美國是第一輪泡沫始作俑者,接下來愛爾蘭、歐豬等國步入後塵,其他新興國家的泡沫也正在形成,美國的QE1與QE2政策結束以後,接下來新一輪QE3將會是泡沫背後最大推手,一旦成真,那才是世界劫難的開始!

歐債問題終將透過協商減債收場

 

從上述說法,好像歐美國家已經拿不出辦法解決當前債務問題,未來解決世界債務最可能的方法,就是倒閉清算。就算國家也可以像個人一樣,所有債務經宣告破產後,透過債務協商打折攤還。這樣看起來好像很不公平,像歐豬四國為甚麼在奢華無度後,可以欠債不還,這就是債主的問題,你為何敢借債給他,還不是貪圖利息,債信如此差還敢借,其所負擔的風險就是還不出錢啊!更何況債務人都算是有錢人,過去從泡沫中也撈了不少好處,這也算是另一種財富重分配吧!

l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專業度:★★☆☆☆

美國債信危機應屬短期利空,無須太過緊張

這次美國標準普爾把美國債信從AAA降至AA+,報紙都以驚悚頭條標題報導,其實瞭解世界金融情勢,就能體會到現今美元與美債已經大到不能倒,尤其是世界各大債權國,根本找不到取代美元與美債作為外匯存底的標的。

前幾天熱錢湧入日元與瑞士克朗,導致兩國貨幣快速升值,逼得這兩國央行進行干預,吸進大量美元阻升日圓,這就是各國在無奈的情形下,仍被迫持有美元的最好例子。

美元雖弱,但美元地位根本無可取代

美國就像黑道大哥,大哥不好,小弟也難以苟活。各國都持有大量美元與美債,還要祈禱債主好好活著,不然有一天倒下,將會討債無門。可是當大家都在找美元替代品的時候,才發現歐元好像也不爭氣,早已經被歐債弄的焦頭爛額。再想到日本,又發現二十年來日本經濟早就氣如游絲,其他包括中國在內的大國,不是未成氣候,就是規模不足,所以美國還可以繼續高枕無憂的印鈔票,大家還是不得不接受日異貶值的美元。但是每元雖弱,大家為了怕自己國家貨幣對美元大幅升值,還是會情義相挺,所以一時之間大幅貶值,機會也不大。雖然近期有些國家央行搶購黃金,但黃金存量根本不足以滿足大量貨幣準備需求,多少買一點求得心安而已,其實根本無濟於事。

歐美債台高築,對新興國家是危機也是轉機

所以一時之間大家聽到美債降等消息,一定驚恐萬分,其時這只是一時的浪花而已,很快就會過去,未來還是日子照過,每元照收。只是便宜了欠債的美國人。過去一些欠債的國家如美國、希臘、西班牙、意大利等,人民揮霍無度,過著寅吃卯糧的日子,長期花費超過收入,國家和人民一起向國外舉債,現在還不錢出來,又貶值又賴債,拖累到辛勤工作,省吃儉用的國家如我國、中國、德國、韓國等。不過唯一可以安慰的是,貨幣升值後可以向債務國展現實力,到他們國家觀光,購買資產,併購優良企業、專利、技術等,其實凡事有利有弊,所以也不必太灰心,只要把握的好,說不定這是新興國家產業升級的另一契機。

歐洲金融危機再現,7月美國ISM果真又再大跌,美國經濟也走向衰退

所以所有的債權國,一定會小心翼翼的伺候快斷氣的大哥,希望大哥能夠福如東海壽比南山,直到小弟長大為止,現在新興國家唯一能做的就是默禱「只要我長大」。其實,目前真正要警覺的就是歐債與景氣前景,歐債已經明確會拖累歐洲經濟大國,歐洲景氣已然確定即將陣亡,更可能掀起新一輪的金融風暴。美國7月ISM採購經理人指數,已經跌到50.9,我半個月前(上一篇文章)曾經警告,第三季(7、8、9月)如果繼續下滑,二次衰退就會確認,當時股市仍在高點。果真到了上個星期四公布7月ISM指數下滑消息後,美股大跌,現在美國經濟一條腿已經踩在棺材裡,能夠站穩機會微乎極微。

l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專業度:☆☆☆☆

    美國經濟充滿疑慮,但是貨幣供給充分,且Fed仍在努力持續釋出美元,股市欣欣向榮,7月份又創下12,700點新高。但糟糕的是無論是QE1或QE2,錢總是進不了升斗小民的口袋,都被炒家拿去興風作浪。未來只要資金不再濟注,或各國財政緊縮(尤其美國),經濟立刻就會停滯,很快就會反映在股市當中。目前要注意追蹤美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ISM(比芝加哥採購經理人指數領先)不可以落在50以下,前二個月分別是5月53.5,6月55.3,明顯從高點回跌,7、8、9月(下一季)是關鍵;其次要看美國商業庫存未來發展,一年多來不斷攀高,在4及5月連續創金融海嘯以來新高,悄悄平了2008年8月高點,消費者支出如果跟不上,存貨就會成惡夢,接著生產、就業就會一蹶不振。所以大家應該謹慎以對,勿掉以輕心,儘早做好資產配置。


l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專業度:★★☆☆☆

這次日本海嘯,重創了日本工業,由於台灣產業長期倚賴日本,提供所需要的基本原料與關鍵零組件,影響程度眾說紛紜。所以股市遭逢利空衝擊,一有風吹草動,非理性的賣出難以避免。遇到此種恐慌性殺盤時,必需要有最壞的打算,並非一廂情願的期待有好的結果,投資人應該採取相對應的自保策略。

資金控管是股市危機的護身符

當股市利空來襲,後市狀況不明,不知道到底該不該賣的時候,如果你手上仍保有足夠的資金,當然最好。但是萬一手中滿滿的股票,最佳策略就是賣出手中1/2的持股,讓手上保有充裕的現金。就算事後雨過天晴賣錯股票,損失也極為有限,但是如果利空消息證實,日後股市下跌一段時間,你還有很大的機會將損失彌補回來。

如何讓自己損失降至最低

剛才談到突發不明利空時,最好出清手中1/2持股,如果你手中有300萬元,賣出1/2就是150萬元,剩下150萬元在股市中,萬一明天利空過去,明天再回補,差額部分就是你的損失。但是明天如果繼續下跌,你就有機會在股市中,讓損失減少到最低。這個道理,就像是買保險,用少許的成本,防止釀成更大的損失。

我們就用實例來說明,假設利空不幸成真,明天繼續下跌,你手上留下的150萬元,仍會持續產生損失,但是損失相對減少許多。就像前次2008年金融海嘯,最後下跌超過50%,當然不是每次都會如此悽慘。假設這次日本海嘯,最後台股下跌20%,如果你在低點將剩餘150萬資金回補,也就是手上的股票只剩120萬時,你再用手頭150萬現金,買回你賣掉的持股,所以這時你共有270萬股票,只要股票回升10%,你就差不多回本了。當然我們不可能買在最低點,但是就算買在下跌15%的時候,後來繼續下跌到20%,最後回升了10%,你也僅損失7萬5千元,僅占所有資金的2.5%。如果你什麼也不做,股市下跌10%,你將損失30萬元,如果你耐不住在低檔把持股賣掉,損失會更大。

所以結論是股市突發利空,後續狀況不明時,要知道如何做好資金控管,只要股市回升一半,你的損失就會控制在可容忍的範圍之內,而且不會受恐懼影響,把股票殺到低點。唯一要提醒的是,股票賣出避險後,必需要適時回補才行。本文計算損益方式,僅以平均值觀點設算,個股表現不同,無法一概而論,要表達的是股市風險控制的基本觀念。


l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專業度:★★☆☆☆

中國大陸在3月12日發布二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仍然高居4.9%,通貨膨脹毫無減緩跡象,雖然大陸持續打房,並調升存款準備率與利率,但均不見成效。

提升工資推波助瀾

中國大陸十二五計畫,準備在五年內提升工資到現在的一倍水準,平均每年必需加薪20%,最近內地工資一窩蜂的調升,立刻對於物價形成壓力。本來國際原物料價格受到氣候因素,已經難以控制,再加上游資氾濫,助長炒作風氣,物價蠢蠢欲動。偏偏此時,政府帶頭調漲工資,不但推動了供給面的物價上漲,也會因為工資增加,導致消費支出增加,形成需求面所推動之物價上漲,兩者交互影響,讓物價形成螺旋形上揚,更加難以收拾。

匯率適當的升值才能根本解決問題

過去中國大陸一直認為唯有弱勢的貨幣,才能保有出口的競爭優勢,但是長期間的貿易出超,所創造的外匯存底換成人民幣,讓人民銀行成為自動印鈔機。太多鈔票追求有限資源,除了房市,能炒作的物資無一倖免,終究成為這次物價蠢動的根源。

中國大陸以為提升國內工資水準,就可以減緩出口;增加進口,達到減少出超,抒解匯率升值壓力的目的。但是執政者沒有想到,如果要達到預期效果,需要一段相當長的時間,才能減緩對外出口,並增加國內消費。相反的,短時間內反而會助長通貨膨脹,製造更嚴重的經濟問題。

以長期藥方治短期病灶

中共中央犯下最大的錯誤,就是在通膨引燃之際,想用提升工資手段,取代匯率升值。短時間內,根本達不到一絲效果,反而帶來更大的通膨壓力。為了壓制通膨,接下來就必需不斷的緊縮貨幣,持續調高存款準備率與利率水準,這樣反而會嚴重傷害到剛剛才走穩的經濟。

只有讓人民幣升值才能根本解決通膨問題

l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專業度:★★☆☆☆

台灣今年的GDP成長,主計處預測高達9.98%,明年也將有4.51%的成長,台灣企業獲利成長也創歷史新高,上市公司獲利大增,股票直逼萬點,眼看已從金融海嘯當中解脫出來,但是一般民眾勸感受不到復甦的喜悅。11月份失業率依然高達4.73%,受雇人員平均薪資四萬元左右,剛出校門的新鮮人也僅有二萬元,幾年來薪資沒調,生活開支卻增加不少。

人們所能提供的生產要素才是所得分配的關鍵

企業從事生產,必需投入勞動與資本,勞動者賺取薪資,地主獲得租金,資本家賺取利息,企業家則謀取利潤。勞動者等而下之,用勞力換取酬勞,運氣不好,還遭剝削,最近家樂福員工抗議資方不給加班費就是一例。至於口袋有錢但不知怎麼用的人,只好將錢存在銀行,拿的是死利息,萬一物價膨漲超過利率,錢愈存愈少,只好自認倒楣,但與勞動者相比,算是好的多,因為至少還有資產。當然如果碰到祖上有德,留下一塊區位還不錯的土地或店面,可以享受地(房)租,一輩子吃喝不盡,由於漲價不必歸公,社會進步成果通通收歸己有,所以算是最輕鬆致富的一群人。當然社會上還有一些發揮企業家冒險精神的人,不但推動經濟發展,同時也能造福社會,他們就是企業主,當然成功的商人就能獲得豐厚的利潤。

社會公平與公義何在?

政府推動國家經濟發展,致力產業升級,結果勞動密集產業外移,資本密集產業雇用員工愈來愈少,以致於資本家愈來愈富有,但勞工卻難以受惠。

稍有儲蓄的中產階級,想從參與股票市場投資分一杯羹,但是總是事與願違,十之八九成為股市的犧牲者,一些投資基金的人,也不見得撈到什麼好處,不是碰到經驗不足的理專,就是看不清經濟前景與投資標的,鎩羽而歸。

從上世紀開始,社會就一直朝著兩極化發展,其實主要關鍵在於資本主義與制度,過去自由市場與私有財產被奉為現代經濟之圭臬,其實骨子裡根本就是肉弱強食、優勝劣敗的競技遊戲。21世紀新經濟體制下,不公平狀況更加明顯,除了看似兇殘如索羅斯之流的資本家外,政客更是扮演披著羊皮的狼,表面上為民喉舌,暗地裡則勾結資本家,吃老百姓的血肉的狠角色。

所以為何國父推行民有、民享、民主帶有社會主義的理想,從現在看起來,不愧是真知灼見,但是多數人不知其中的可貴,棄之唯恐不及。

無感復甦政府如何作為?

l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專業度:☆☆☆☆

事出康師傅因為方便麵(泡麵)原材料包括麵粉、棕櫚油、澱粉、薑、蔥、蒜等價格大幅上揚,2010上半年毛利大減5.18個百分點,為了反映成本,對於「經典袋麵系列」從2元漲到2.2元,但家樂福拒絕漲價,康師傅方便麵則在該賣場下架。

雙方爭議焦點

起初盛傳家樂福拒絕漲價,是因為不想其他廠商跟進漲價,進而傷害到消費者權益。不過有如此正義的通路商,主動擔負起價格秩序的社會責任,不僅前所未聞,更有悖一般商業往來之常理。果真新一波說法出爐,回溯到10月28日,康師傅公告將於11月1日起調升「經典袋麵系列」價格一成。但是直到12月,家樂福才提出拒絕漲價的要求。據傳問題出在雙方的供貨協議出了問題,家樂福希望共同均分漲價利潤,但不為康師傅所接受,最後談判破裂,只好走上停止供貨;退出賣場之途。

在商言商,從第一個傳說判斷,因為不符常理,所以不足採信。至於第二個說法,因為無法證實,仍有待進一步瞭解,不過事件的本身,正好是品牌與通路之爭的經典案例,值得探討。

兩虎相爭如何評價

從雙方營業收入的影響分析,家樂福是通路商,方便麵供應商康師傅佔其營業額非常有限,故其議價能力較強,以致有恃無恐。至於康師傅,則是著名品牌,據ACNielsen數據顯示,今年康師傅速食麵銷量與銷售額的市占率,分為43.4%、56.4%,即便是家樂福的通路中斷,也不致於造成太大的傷害,所以態度強硬,也不肯讓步。雖說雙方損失,都在可控制範圍之內,但總是落得雙輸的局面。

由於家樂福在大陸的通路店數,僅次於Walmart,為第二大廠商,如果對手換成其他議價能力較低的小廠商,當然經不起下架的打擊,被迫接受條件的可能性就大增。

康師傅的因應策略

小麥是製作麵粉的主要原料,今年約上漲了五成,棕櫚油也漲了四成,對於終端食品廠商,確實造成不小壓力。中國大陸11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也上漲了5.1%,顯示民生必需品上漲的趨勢難擋。可以預期,各家方便麵漲價是遲早的事,到時候家樂福將無法使用相同作法,面對華龍、統一、白象等其他方便麵廠商。最終,康師傅也將順理成章的回到家樂福賣場,結束一場無謂的爭執。

l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專業度:☆☆☆☆

第三季「信義房價指數」持續攀升

根據「信義房價指數」顯示,2010年第三季(7-9月)台北市住宅指為245.21,較前一季上揚3.7%,較去年同期則增長約17 %,已是自金融海嘯事件爆發以來連續六季出現上揚跡象。在台北縣部份,第三季指數較前一季小幅上漲2.6%,來到191.98 點,較去年同期166.78增長約15 %;至於全台指數為155.47,反較前一季小幅下跌1%,但仍較去年同期則增長7.4 %。看來央行對台北市與台北縣的縣轄市實施選擇性信用管制,並未發生預期效果。

第四季房價沒有樂觀的理由

雖然第四季已經接近尾聲,可是房價好像愈打愈高,最近在台北市永和地區,依據當地房仲業者經手案件,目前屋主提出的代銷價格,較第三季大幅躍升了一成,許多自住型購屋者,買不下手暫時退出觀望,成交的多屬投資客,未來房價仍要看投資型買氣是否能夠延續。

國內寬鬆金融環境助長了未來房價

目前海外匯入熱錢仍然不斷匯入,新台幣匯價持續攀升,國內資金寬鬆環境,導致利率偏低有利於房市。各家建商看準有利情勢,預計全台明年推案暴增至1.37兆元,其中北台灣五個都會區,推案上看9,200億元,刷新歷史紀錄。

空手該不該跟進

明年金融寬鬆勢必仍會持續一段時間,房價應該易漲難跌,但是已經超過一般民眾的負荷,所以只有投資客支撐行情,屆時如果交量開始萎縮,上漲空間就會有限。但如果熱錢不退,房市絕對是投機溫床,則不排除軋空手行情,漲幅就會加大,一旦形成泡沫,最後進場者將遭套牢收場。如果不想錯過此回投機行情,手腳要快,今年入市者已經有一成以上的獲利了,但日後風險也相對升高。

近年來亞洲新興國家外匯存底豐厚,通膨壓力逐年增加,金融海嘯後,各國競相採取貨幣寬鬆政策,刺激急速衰退的經濟。今年又遭逢全球氣候不穩定,導致棉花、黃豆、玉米等農產品價格狂飆,金、銀、銅與石油等礦產漲幅加劇。一旦國際物價失控,台灣身在風暴中心,將難倖免於外,由於房屋是最佳保值工具,房價趨勢將難預期。現在空手者要做好心理準備,儘早進行財務規劃,避免經濟巨變下,社會資產再次重分配,成為無辜的受害者。

l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專業度:☆☆☆☆

行政院主計處公布今(民國99)年一至九月受僱人員平均薪資為四萬五四七一元,但是一般人多不以為然,甚至認為統計調查資料不準確。電視台記者在路上訪問民眾,發現多數人都沒有達到政府公佈的薪資水準,所以就質疑數據的可靠性,這也坐實了大家共同的看法。

平均薪資不符多數人的經驗法則

為何政府統計的平均薪資,總是和大家的看法不一樣,陰謀論者就會懷疑政府動了手腳,故意掩蓋真相,到底事實如何呢?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一個家庭當中,有父親、母親與兒子三個人工作賺錢,父親從事經理一職月薪10萬元,母親從事會計工作月薪4萬元,兒子為業務員月薪2萬5千元,全家工作總收入為16萬5千元,平均每人每月收入5萬5千元,所以全家三個人當中有二個人(三分之二)低於平均所得。

一般人對平均薪資的誤解

統計學上所得分佈並非是一個大家熟悉的常態分配,因為在常態分配下,所得收入的高低會呈平衡對稱,也就是平均數剛好在中間,有50%的人薪資高於平均數;也有50%的人低於平均數。但是實際上,所得水準的分佈並非左右(或高低)對稱,因為任何企業或組織,基層低薪資員工所佔人數一定較多,高薪主管人數相對較少,所以公司主管或是老闆,就可能拉高全公司的平均薪資水準。一個公司的平均薪資,有好大一部份是公司高階主管推升的。如果有一天,當你的所得超過平均薪資時,恭喜你,這表示在多年努力之後,你的薪資已超過社會上多數人了。

不要忽略了受僱人員薪資內容的統計定義

另一個讓大家感覺平均薪資與實際有落差的原因,在於行政院主計處所公布之受僱人員薪資統計當中,除了含經常性薪資(含本薪與按月給付之固定津貼及獎金)外,還包括非經常性薪資(含加班費、年終獎金、員工紅利、非按月發放之績效獎金與全勤獎金等)。所以比較時不要忘了自己的加班費、獎金等外快收入,想想看也許你薪水不到3萬元,但公司提供的午餐、加班費、全勤獎金加起來說不定已經超過3萬5了。

 

參考資料:

l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