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專業度:★★☆☆☆

景氣循環與失業的關係

經濟衰退時勞動市場開始緊縮,其傳遞過程是緩慢而間接的,有時不會立即反映在失業率上。當經過一段時間衰退後,失業率升飆高到一定水準會產生鈍化,但也並不表示景氣已經到達谷底。相反的,當景氣開始復甦時,失業率總會在一段時間以後,才會隨之降低。當景氣繁榮時,失業率在低檔也會產生鈍化,但並不表示經濟成長已經停滯了,所以失業率經常被當作一項落後指標。

景氣轉變時勞動市場的傳遞過程

假設景氣從高峰滑落,廠商面臨業務縮減,但是因為不知道是否是暫時性產品銷路波動,還是全面性經濟衰退,所以廠商會先以縮短工時因應,包括減少加班、強迫休假或休無薪價等措施

當廠商發覺銷售減少是因為景氣不佳所造成,就必需縮減產能,並採取資遣、裁員的手段,以減少人力投入。接著有些廠商無法承受不景氣衝擊關廠、倒閉,大量失業景象就會出現,同時隨者景氣的滑落,失業者找尋工作的時間愈來愈長

但是一陣子以後,擠破頭找工作的景象漸趨緩和,但是不見得就是失業情勢已經趨緩,其實是有一些人找不到工作,乾脆不再尋找工做了。最常見的就是中年失業,由於技術能力移轉困難,又因為年齡關係,無法與較低工資的年輕人競爭,找工作更加困難,以致參與勞動意願降低。

從每週平均工時看景氣循環

民國96年景氣好的時候,失業率多保持在4%以下,工作者每週平均工時在上半年高達45小時以上,但自下半年起,到97年金融海嘯發生前,失業率雖仍維持在4%以下,但每週工時已經領先減少,約在44.5-45小時之間。

976月金融海嘯發生以後,失業率開始大幅攀升,在988月達到6.13%的高峰。每週平均工時,亦同步大幅減少,至98年年初達到最低,每週平均工時不到43小時。

984月平均工時開始反轉上升,顯示最壞的時間經過去,但失業率卻在同年8月才達到最高峰,明顯落後平均工時反映景氣好轉。估計每週平均工時大約領先失業率二到三個月左右,是較敏感的勞動市場指標

勞動參與率的指標涵意

勞動參與率(勞參率)是指勞動市場中不論就業或失業人數占十五歲以上人口比例,由於受到暑期學生畢業投入勞動市場的影響,勞參率通常會在每年七、八月份達到高峰,農曆年後降到最低,季節性變化明顯。

如果不考慮季節性因素,當失業率因景氣不佳走升,長期不到工作的人,會相繼放棄找尋工作,以致勞動參與率會隨之降低,因此也緩和了失業率上升的壓力;一旦失業情況趨緩時,原本不再尋找工作的人,又會回頭再去尋找工作,所以勞參率回升,因而失業率也不會迅速反映景氣回溫立即降低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金融海嘯過後,失業率在988月達到高峰以後開始回降,但是幅度有限。過去勞參率過了八月便開始下降,但是該年卻一反常態,勞參率不降反升,顯示許多原本退出勞動市場的失業者,又重新開始尋找工作。所以即便是工作機會增加,因為找工作的人也增加了,所以失業率不會在短其間內大幅降低,造成對景氣復甦延遲反映現象。

 

經濟常識:

1.    勞動參與率:(就業+失業)/十五歲以上人口。

2.    每週工時對經濟之影響:台灣就業人口超過一千萬人,如果每週工時每下降0.5小時,估計一週損失總工時超過五百萬人時,一個月至少損失二千萬人時,約等於10萬人工作一個月之人力投入。

 

延伸討論:

1.  失業者尋找工作週數也是一項重要勞動市場指標,其與景氣關連如何?

 

資料來源:

1.      行政院主計處99年7月人力資源調查統計 - 月報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