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度:★★☆☆☆

 

少子化問題有那麼嚴重嗎?

最近少子化問題,又再度受到大家關注,到底少子化會對我們會有什麼衝擊,真的有那麼嚴重嗎?話說經建會推估今年總生育率首度跌破一人,降至0.94人,不但創歷年新低,也是全球最低,預計民國112年開始,人口將呈負成長,這到底會引發哪些問題?不管從個人角度或從社會觀點,都值得進一步去瞭解。

少子化的原因

少子化風氣的形成,背後必然隱含了複雜的社會現象,深究起來包括不婚、晚婚、晚產、不育、少生、不生等因素。但這都只是一些浮面的表徵,真正導致少子化的原因,還是年輕人對於撫育下一代的意願降低。

本來人類生兒育女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隨著科技文明進步,人類可以控制生育以後,聽天由命的時代已經過去,人類開始掌握自己的命運,設法努力尋求更美好的生活。由於現在年輕人組成小家庭後,不論在經濟與精力各方面,都不足以照顧二個小孩,所以為了維持生活品質,自然會選擇不生或少生,來控制小孩數目。但是,當一個社會的生育率低於人口替代水準時,未來人口將愈來愈少,台灣正面臨此一現象,我們是否準備好了,要下一代為人口「失衡」付出代價?

少子化問題是杞人憂天嗎?

想像一下,二十年後兩個典型家庭,第一個家庭有四個人,成員包括祖父、祖母、爸爸(有工作)、媽媽,膝下無子、女兒已出嫁。另一個家庭則是女兒的親家有六個人,包括祖父、爸爸(有工作)、媽媽(有工作)與一對夫妻(都有工作),還有一個三歲小孩。兩家合計十個人,其中撫養人口五人,工作人口五人。但是又過了十年,祖母過世,雙方爸、媽全部退休,兩家合計撫養人口增為七人,從事生產工作人口只剩二人,兩家唯一後代才十三歲,他也是未來的唯一希望,但是社會的希望又在哪裡?

現代社會傳統傳宗接代束縛不再,對於年輕人是一種解放,少子化的選擇,不但減輕年輕人家計負擔,更讓婦女從育兒中解放出來,有更多時間成就自我。對於小家庭而言,少子化似乎是百利而無一害的選擇,那大家何需杞人憂天呢?我們可以將人類生兒育女比方成儲蓄行為,年輕時少存一些;多花一點,日子過的舒舒服服,何樂而不為?等到老了,發現存的養老金不夠,不但無法惠及子孫,還要拖累子女,晚景更是淒涼。

台灣人口紅利黃金期將走入歷史

最近大家喜歡談「人口紅利」,就是指被撫養的14歲以下與65歲以上老年人口(依賴人口)占15~64歲勞動人口(生產人口)比例,小於50%時,由於生產人口多於依賴人口,有利於社會發展;反之,稱為「人口負債」,將不利於社會。台灣目前每一百位生產人口平均撫養36人,但在二十年內將超過50人,進入「人口負債」期,到時候我們下一代負擔將會加重,由於人力資源嚴重缺乏,更有礙於社會健康發展。

少子化帶來之衝擊與影響

人口減少首先衝擊的就是勞動市場,由於人口成長受到限制,勞動供給減少,勞動成本上升,如果產業結構不變,勞動生產力降低,不利於產業競爭。其次,隨著納稅人口比例降低,政府財政收入減少,排擠社會福利支出,人民生活水準下降。第三,過去的社會基礎建設閒置浪費,最明顯的就是嬰幼兒相關產業,像是婦產科、小兒科、托嬰、托兒所過剩;接下來學生少了,各級學校、師資、教學設備閒置與浪費;還有消費人口減少導致食、衣、住、行產業的緊縮。第四、GDP成長停滯,高齡化社會消費支出與投資機會雙雙減少,失去成長動力,難以擺脫停滯局面。

政府鼓勵「生育」,但忽略「養育」才是問題關鍵

經建會估計在民國106年,65歲以上人口全台總人口比率將增加至14%,達到高齡化社會的水準,為了獎勵生育,政府在「人口政策白皮書」推動兒童照顧、減輕托育費用與家計負擔、建立保母支援系統、提高生育補助等措施,立意良善。但是撫育子女最困難的不是如何「生育」,而是生了以後如何「養育」,如果只在鼓勵生育上做文章,而忽略了養育的問題,想要達到鼓勵生育效果,不啻緣木求魚。

生育政策與養育政策

政府透過政策鼓勵民眾生育,是否真能發揮效用呢?有「生」必有「育」,生育的負擔比起養育可說是微不足到,要能減輕養育負擔才是解決問題之道。如果只是獎勵「生」,沒有考慮如何「育」的配套措施,不會有人見錢眼開,為了區區一點點獎勵,傻傻的去生小孩。現在台灣25-44歲婦女勞動參與率約為76%,也就是有超過四分之三青壯年婦女有工作,相對有6歲以下子女的婦女勞參率僅約64%,顯著低於一般水準。同時觀察台灣婦女年齡別勞參率是呈現「倒V型」,勞參率隨年齡上升,至27歲達到高峰後逐年下降,主要原因在於育兒負擔過重,社會支援體系不足,導致婦女離開勞動市場。

過去有許多婦女在懷孕後為了照顧小孩必需辭去工作(尤其是第二個小孩),但現在情況似乎在改變,自忖照顧不了就乾脆不生了。目前年輕大學畢業生薪資不過三萬元上下,結婚生子以後如果離開職場,單薪家庭如何維持生計?就算再多的生育補助,育嬰假,只能解決燃眉之急,但是以後要怎麼辦?所以鼓勵生育政策必需向下延伸至養育的輔助,如公費托兒、長期的育兒補助、留職停薪貼補、賦稅減免、或其他更有效的育兒政策,才能讓民眾放心生育。

勞委會的外勞政策開人口政策倒車

勞委會過去將外勞幫傭門檻提高,幾乎一般家庭根本無法有資格申請外勞幫傭,剛好與內政部鼓勵生育政策背道而馳。設想一下,原本二個嬰幼兒,可以請一名外勞24小時在家照顧,比起送給保母,大幅降低了生育第二胎的成本,更將減輕職業婦女的育兒的精力與時間,絕對不是留職停薪、育嬰假、微薄的生育補助可以取代的。政府是一體的,勞委會與內政部各司其責,你做你的;我做我的,兩者政策各有堅持,完全抵銷了其政策效果。勞委會根本未曾想過,原本想保留給本國婦女的幫傭機會,卻讓更多的高勞動素質的婦女留在家裡,甚至扼殺了許多已婚婦女生育的動機,反而減少了本地幫傭工作機會,真是得不償失。

 

經濟常識:

1.    生育率:總生育率係育齡婦女(15-49 )依目前年齡別生育水準,預期一生所生嬰兒之平均數。也就是如果一位婦女可存活至生育年齡結束, 終其一生可生育多少小孩。

2.    人口替代水準:簡單的說就是人口長期維持不增不減之替換水準。如果每一位婦女可生二個小孩,則剛好替換因死亡減少之人口,但是因為小孩意外、夭折等因素,所以將總生育力稍微提高至2.1人,作為人口替代水準。

3.    人口紅利:指的是在一個時期內生育率迅速下降,少兒與老年撫養負擔均相對較輕,總人口中勞動適齡人口比重上升,從而在老年人口比例達到較高水平之前,形成一個勞動力資源相對比較豐富,對經濟發展十分有利的黃金時期。反之,稱為「人口負債」。

 

延伸討論:

1.  政府還有哪些措施與當前人口政策相違背?

 

資料來源:

1.    http://www.stat.gov.tw/public/Attachment/911261557971.doc行政院主計處

2.    經建會-人力資源發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