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趨勢的轉變
早期消費數據蒐集不易,廠商對於消費者的了解,總是摸著石頭過河,僅有少部分有能力花費高成本,進行消費市場調查。但是隨著電腦化的發展,廠商逐漸有能力建構自己的生產與銷售資訊,大企業有了自己的銷售數據,開始用於與客戶的關係管理,並逐漸運用在行銷管理上。接著網路化趨勢興起,改變了以往消費者行為模式,許多消費者,捨棄了實體商店,轉而從網路店面消費,由年輕人開始,漸漸普及至各年齡、各階層,趨勢不可擋。
傳統群體消費行為的分析與運用
過去因為缺乏個別消費者數據,所以只能進行群體消費行為研究,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以抽樣方式,取得代表性樣本,替代整體消費者進行研究。至於在運用上,整體消費者之消費行為,過於粗糙與籠統。所以科特勒(Philip Kolter)認為,要做出有效的行銷作為,就必須採取STP三步驟的行銷策略,就是先將消費者進行更細緻的分群,再依自己的產品性質,選擇其中適合的消費群體,並根據該消費群體的特質,進行重點式的行銷。
在做市場研究時,欲將整體消費者進行分群,必須要有劃分標準,過去經常被使用的包括消費者的人口、經濟、社會、文化、心理等特徵。廠商通常會先就產品的特性,選擇適當的分群標準,進行消費市場區隔。分群標準可能為單一,也可能是多重,被劃分在同一群組的分眾,視為同一個消費市場。
群體市場的劃分技巧,在於讓群體間的消費行為差異愈大愈好,而群體內的的消費行為愈相近愈好。在特定消費群體當中,對於商品的消費傾向、消費習慣、決策過程、購買通路、廣告偏好、價格接受等消費行為,儘可能有某種程度的一致性。廠商可以集中資源,選擇最有效的行銷手段,達到最大的效果。
一般而言,消費市場的資訊取得不易,所以過去想要進行消費行為研究時,必須進行市場調查,以掌握消費者行為動向。但是受限於調查樣本較小,無論樣本抽取、問題設計、詢問技巧、分析估計等,都是非常專業、高成本的工作,不是每個廠商都願意投資。即便是廠商做好市場研究,又完成了市場區隔,但是消費者散布在各處,如何能夠利用廣告、宣傳、通路等接觸到消費者,還存在著許多實務上的不確定性。
個別消費行為的大數據分析與應用
現在網路購物風行,網路商店或購物平台,均有完整的個人消費紀錄,包括購買時間、頻率、消費金額、商品價格、購買品類、瀏覽過何種類似商品等,構成一幅完整的消費行為圖像,可藉此深入分析個別消費行為。其與群體消費行為分析的最大差異,是僅針對每個顧客,過去的歷史購買行為進行分析,而完全不考慮背後的消費動機、習慣與偏好。因為這些實體的消費行為,提供了最可靠、準確的資訊,可以更精準的掌握每一個顧客個人的消費習慣,並做出更有效的銷售對策。
對於個別顧客的消費行為模式研究與追蹤方向相當廣泛,但多半以時間數列進行分析:
1.購買時間:從購買的週期性、穩定性、變動性,可以區分顧客為新顧客、常客、忠誠客、即將流失顧客,掌握行銷重點。
2.購買頻率:從多久購買一次、頻率增減,分辨顧客重要性與黏著度,進行顧客強化之作為。
3.購買金額:平均金額、消費穩定性、消費趨勢,可以用以區分顧客的貢獻度與重要性,依據八二法則,強化VIP客戶經營。
4.購買價格:依購買的定價、會員價、促銷價的結構與比率,藉以分析消費者的價格態度與傾向,分別採取不同的行銷策略。
5.購買品類:購買產品項目的廣泛程度或集中程度,以判斷消費者的偏好與特質,作為新產品或促銷產品的目標對象。
在運用上,如果能夠掌握到自家商店以外,網購平台上所有商店的大數據資訊,將更為有用,甚至包括不同平台的資訊。資訊來源愈廣,參與者也愈多,表示數據中的訊息含量也愈大。所以諸如阿里巴巴、亞馬遜等購物平台,它們就掌握有各種消費訊息上的優勢,可以比別人先一步發掘商機。其他如google、facebook等入口或社群網站,則是現代資訊的掌握者,除消費訊息以外,並能夠在經濟、社會、政治上,發揮更廣泛的用途。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