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經濟成長基本依靠資本、勞動力、技術進步與創新等元素所驅動。但是進步與創新,在國內生產GDP的統計上,無法完全揭露,以致造成經濟成長指標失真,並有低估的現象。譬如,一支智慧型手機,因為技術不斷創新,現在的品質比起五年前要高出許多,但價格卻更便宜。所以製造這支手機,對於經濟成長的貢獻,卻遠不如五年前。因為GDP的計算,只能依照貨幣價值統計,所以呈現逆向衰退,而手機的品質與功能,所帶來之好處,卻是成長的。

其他有如電腦、掃地機器人、成衣服飾等都是如此。這就是科技創新,讓大家能夠以更低的成本,享受更多的福利,卻無法充分反映對經濟的貢獻。一般而言,創新的初期,因為價位高,對經濟成長的貢獻也高。隨著技術普及,競爭者加入,價格開始滑落,滲透率提升,消費需求也隨之增加,雖銷售總值仍能維持成長,但對經濟成長的貢獻開始減緩,惟仍保持正向。當產品生命週期進入成熟期,產品利潤變的極其微薄,對經濟成長的貢獻,一年不如一年。多年前HTC宏達電,在智慧手機市場風光一時,對台灣的經濟成長貢獻,曾經高達0.5個百分點。今天國內手機製造商群雄並起,但是整體利潤持續下滑,對GDP的貢獻反而遠不如前。

同樣,透過世界貿易分工整合,讓全球生產鏈,以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大量生產,消費者可以較少的花費,享受相同的商品。這種全球運籌模式的創新,讓產品超乎想像的便宜。但是因為產品的單位生產附加價值減少,必須依靠需求量的增加,以維持GDP的持續成長。可是只要整體消費需求不再成長,總產出就會停滯。這也是為何全球各國經濟,普遍陷入L型低成長的道理。中國大陸過去一直扮演世界工廠,當全球需求減退,立刻反映在GDP的成長當中。但是消費面所獲得的利益,卻不曾在統計數字中被揭露。

至於在商業模式的創新,效果亦是如此,因為創新導致產銷過程的效率化,或傳銷層次減少,使產品服務與價格同步降低。剛開始時,會帶來銷量的增加,造就了GDP的成長,一旦需求到達飽和,就會停滯。但是創新過程所帶來消費品質的提升,在GDP統計中被忽視。譬如目前網路銷售,帶來革命性的改變,無論商品交易資訊的多元性、價格的透明化,物流的便捷性,大幅減少了採購時間與精力成本,大家都過得比以前更好。但是以前,實體商店銷售,有許多銷售層次,包括生產、批發、零售、代理、倉儲、運輸等,所有參與者都可以獲得經濟利益。現在一步到位,中間廠商受到壓縮,只有網路贏家,所以產品到銷售,中間所能創造的附加價值,反而減少,反映在經濟成長中,就是衰退。另外在所得分配面,就業機會與勞動報酬,也會同步減少。所以未來只有能夠創新者,才是真正贏家,但所得將更趨集中,分配不均則是創新世界的棘手問題。

更明確的說,GDP的生產面與分配面,受到產業創新的影響,雖然生產力增加,但是簡化了生產與銷售的過程,各生產部門的關聯度減少,致使投資乘數降低,也就是原來投資一塊錢,所能創造的GDP減少了。但整體經濟因為創新,可以享受的產品與服務內容,非但未減,反而增加,卻無法納入統計,讓GDP統計有失真之虞。

簡單舉例,如果需要買一本書時,通過網路書店購買付款,直接快遞送書到府,就完成購買程序。但是與過去必須親自到實體書店購買相比,出門時必須開車或乘坐大眾交通工具,中間如果天氣熱,還會喝杯冷飲或咖啡,書店要有店面、要付租金、要雇用員工、要有庫存,並需要傳統金流服務等,以上的一切都是關聯產業,相互依存的關係。但是,現在的創新行為,簡化了生產交易所需要的循環周流,反而讓經濟成長數字,顯得有氣無力。未來工業4.0,電腦、機器人、物聯網、人工智能等創新發展,更會取代目前的生產服務模式,雖然能夠創造新商機,但也會侵蝕舊商機。另外勞動需求相對減少,產業關聯性降低,GDP成長必然受到影響,但這不表示整體經濟福利的減少。在可見的未來,新經濟的浪潮,傳統工作機會減少,財富日趨集中在少數創新者手中,社會階級的極端化,將成為無可避免災難。

所以各國政府應了解,面臨新經濟時代的產業環境,低成長將成為常態,不要被GDP成長數字所迷惑,未達到一定的預設目標,就拼命用寬鬆政策去達成,在全球生產力過剩;需求飽和的情況下,再做無謂的金融刺激,只會讓邊緣廠商,在低利的環境下欠債苦撐,反而錯過,去產能的絕佳時機,讓債務雪球愈滾愈大,徒然助長資產泡沫與投機環境。政府更應該關注的是民眾實質生活水準指標變化,而非一味追求GDP的成長,並以財政手段,矯正日趨惡化貧富不均的問題。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ung 的頭像
    lung

    財經觀察

    l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