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度:★★☆☆☆

台灣今年的GDP成長,主計處預測高達9.98%,明年也將有4.51%的成長,台灣企業獲利成長也創歷史新高,上市公司獲利大增,股票直逼萬點,眼看已從金融海嘯當中解脫出來,但是一般民眾勸感受不到復甦的喜悅。11月份失業率依然高達4.73%,受雇人員平均薪資四萬元左右,剛出校門的新鮮人也僅有二萬元,幾年來薪資沒調,生活開支卻增加不少。

人們所能提供的生產要素才是所得分配的關鍵

企業從事生產,必需投入勞動與資本,勞動者賺取薪資,地主獲得租金,資本家賺取利息,企業家則謀取利潤。勞動者等而下之,用勞力換取酬勞,運氣不好,還遭剝削,最近家樂福員工抗議資方不給加班費就是一例。至於口袋有錢但不知怎麼用的人,只好將錢存在銀行,拿的是死利息,萬一物價膨漲超過利率,錢愈存愈少,只好自認倒楣,但與勞動者相比,算是好的多,因為至少還有資產。當然如果碰到祖上有德,留下一塊區位還不錯的土地或店面,可以享受地(房)租,一輩子吃喝不盡,由於漲價不必歸公,社會進步成果通通收歸己有,所以算是最輕鬆致富的一群人。當然社會上還有一些發揮企業家冒險精神的人,不但推動經濟發展,同時也能造福社會,他們就是企業主,當然成功的商人就能獲得豐厚的利潤。

社會公平與公義何在?

政府推動國家經濟發展,致力產業升級,結果勞動密集產業外移,資本密集產業雇用員工愈來愈少,以致於資本家愈來愈富有,但勞工卻難以受惠。

稍有儲蓄的中產階級,想從參與股票市場投資分一杯羹,但是總是事與願違,十之八九成為股市的犧牲者,一些投資基金的人,也不見得撈到什麼好處,不是碰到經驗不足的理專,就是看不清經濟前景與投資標的,鎩羽而歸。

從上世紀開始,社會就一直朝著兩極化發展,其實主要關鍵在於資本主義與制度,過去自由市場與私有財產被奉為現代經濟之圭臬,其實骨子裡根本就是肉弱強食、優勝劣敗的競技遊戲。21世紀新經濟體制下,不公平狀況更加明顯,除了看似兇殘如索羅斯之流的資本家外,政客更是扮演披著羊皮的狼,表面上為民喉舌,暗地裡則勾結資本家,吃老百姓的血肉的狠角色。

所以為何國父推行民有、民享、民主帶有社會主義的理想,從現在看起來,不愧是真知灼見,但是多數人不知其中的可貴,棄之唯恐不及。

無感復甦政府如何作為?

如果政府要讓全民感受到復甦的喜悅,就得提出矯正資本主義弊病的霹靂手段,不再任由生產要素的價值,去分配所得與報酬。換言之,政府必需祭出租稅與福利等公共政策,來平衡貧富間之差距。最簡單的方法,就是以所得稅的手段,將富人的財產增值與所得收入累進歸公,再以社會福利措施,移轉給貧下者。不然也可以設計制度,讓資本家在財富累積的過程中,交出超額利潤,譬如落實土增稅、財產稅、營所稅等手段,以制衡或平衡財富過度集中現象。

以上說法我相信大部分理性的人都知道有欠務實,因為除非像過去的共產鐵幕,否則大部分的資本家都將避居國外,剩下的本土勞工,只有喝西北風了。

同樣的,過去政府一直禁止產業外移,希望廠商留在國內,以維持本土勞工的就業機會,但往往是緣木求魚。由於全球資本快速流動,通通往生產因素較低的地方移動,廠商如果跟不上潮流,就無法與國際競爭,很快就會被淘汰,到時連企業家本身都成了泥菩薩自身難保,最後關廠倒閉,勞工也難以受惠。

勞動生產力的提升才是解決問題根本之道

所以最後政府所能做的應該是如何提升勞工的生產力,而非改變資本主義的遊戲規則,因為勞動工資是勞動生產力的報酬,只要勞工所擁有的生產要素,是稀有的、關鍵的、重要的,不怕資本家不被吸引,創造互利雙贏的局面。

所以政府應該重新體認人力規劃與人才培育的重要性,分別從短、中、長期著手,濟助大量資源在基礎教育、職業教育、在職教育、終身學習方面,而且更要防止淪為口號,現在政府雖然有在做,當然不足夠,否則何需懼怕中國的追趕,也無須擔心外資不來投資。因為只有全面提升人力素質,培育具有豐富知識、創新能力、經驗豐富、勤奮努力、具國際觀的優秀勞工,才能吸引世界資本與技術,帶動產業升級。所以提升勞動生產力不僅是濟貧扶弱的重要手段,也是達到社會公平富足的根本之道。

 

參考資料:

  1. 行政院主計處:99年10月薪資與生產力統計結果(PDF)(WORD)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